小议“换元法”的运用
摘要: “数值1”在一类有条件下最值的研究,灵活应用此思想和方法并迁移到一般的题型中,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发现效果很好,从而简化了解体的复杂性,形成了问题的规律性,增添了数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 条件 最值处理 1的乘法 1的除法
一 问题来源
问题1(第20届“希望杯”试题)已知,则
的最大值为____.
问题2(苏教版课本)已知且
,求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问题3(2013浙江大学自主招生题)若,
,求
的最小值.
上述问题来源于参考文献[1],文献中给出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解法,思路也清晰.本文从熟悉题型中研究方法,形成一类处理问题规律。上面的问题1是一道简单题,解题途径较广!但在问题2和3中,学生尝试不等式方法,方程思想,消元法解决,效果不好,本文是从课堂教学中由简单的题解中找出问题的共性,将解题方法和思想加以迁移,能解决一类型问题.
二 问题解决
在问题1中,学生都喜欢的解=
=
问到学生为何用这种解法,学生几乎答不出来,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向量的知识,利用向量的知识解释:由于,记
,所以得到
,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这样解释就比较清楚了.
在问题2中,由于是在有条件下求最值,所以尝试用解题1的方法处理,令,则
1)当时,
,所求的最大值为
.
2)当时,
,对分子再整体替换,然后用不等式得到
,所以
成立.
在问题3中,所求的和已知之间的最高次数相同,令,
,当
时,
,当
时,
,其中的
,所以得到
,故
三 变式探索
对问题进行变式探索,是解决新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提升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经过思考,得到如下几道模拟试题,研究后发现本质相同,问题1的方法迁移到此处理:
变式1若且
,则
的最小值为____.(答:
)
分析:由于=
,而所求的与条件具有互为倒数结构,能用问题1的思想方法处理,乘1后在展开,应用不等式得到结果,即:
变式2已知正数,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答:25)
分析:似乎没有和条件等式中互为倒数,但是可以做如下处理,即:
,而把条件
等价变形为
,所以要求的原式为=
成立
变式3已知正数且
,则
的最小值为_____.(答:
)
分析:所求的分式可以简化最高次方,即
=,再将分子写成具有分母的结构,
写成
,原式
.
变式4)已知满足
,求
的最小值为____.(答:4)
分析:本题没有条件,但是隐含条件,所以回归到问题1的解法.
变式5(江苏2015模)已知a,b为实数,若,则
的最大值___(答:
)
分析:本题的方法教多,可以用不等式,三角换原,方程思想等处理,当然也可以用问题2的解题通法处理. 令,显然
都取正数时才能为最大,所以
,当
时,
,
,当
时,原式
,所以
变式6 (安徽06年高中联赛) 若,
,求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____________(答:9和1)
四 方法总结
如果给的条件和结论具有互为倒数且为一次的形式,往往可以直接用“数值1相乘”进行转,即形如:已知且
,求
的最小值问题,其中的已知
均为正数.当条件变为最高次为二次形式,即已知
,其中的已知
均为正数,求(1)
和(2)
型问题时,通解方法为:把所求的式子变成和条件一样的次方,然后在对条件变为“数值1相除”的等价分式,从而处理,容易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范花妹。对一道自主招生考试题的研究[J]数学通讯,2015(1-2).
第3页,共3页
- 上一篇:: 关于“自探互教”的“自探”研究(薛蕾)
- 下一篇:: 占领语文教学新高地—培养创新思维(陈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