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延伸到校园的新探索
下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谈谈纪念馆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延伸到校园的新探索。
一、纪念馆落户校园的思考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是最早对社会免费开放的展馆之一。早在2004年5月1日,纪念馆就开始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了免票,同时也曾以举办巡回展览的方式,把展览送进学校。这些举措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纪念馆并未就此止步,仍然以发展的眼光,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继续创新,产生了在学校建立分馆,让展览落户校园的新想法。
(一)纪念馆落户校园,是实施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并使之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主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纪念馆应本着“三贴近”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展览内容,使他们对伟人的成长经历和崇高精神更容易理解,更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意志,让他们感到伟人并不神秘,伟人能做到的,新一代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做到。
(二)纪念馆落户校园,是发展第二课堂的新途径。
把博物馆、纪念馆办成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第二课堂,是纪念馆人长期以来的重要任务。让展览落户校园,就是要配合学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毕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而博物馆、纪念馆以展览的形式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因此,纪念馆落户校园,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最好结合。
(三)纪念馆落户校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延伸。
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充分发挥其作用,纪念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基地教育作用的辐射面还不够大,尤其是对于一些距离较远,交通不便的学校来说,组织学生来纪念馆参观一次要颇费一番心思,非常不便。如何让更多的学校参与基地的活动,享用基地的资源,使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基地不应有“围墙”,基地的“触角”要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校。纪念馆落户校园,方便了学生们参观,也免去了学校、教师的一份担忧,使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走进纪念馆,就能收到同样的效果,甚至更好的效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免去了劳累,还可使周边学校、社区受益,可谓一举多得。因此,纪念馆落户校园,并且按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设计展览,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更为有效的办法。
二、纪念馆落户校园的实践
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滋养他们,从小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代新人的责任和使命,要有广博的知识本领,健全的人格范示,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成为可以信任、可以托付的新一代,成为未来充满希望的新一代,成为祖国可以信赖的接班人。”同时要求:“各级各类博物馆,要增强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形势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博物馆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努力开创博物馆建设新局面。”
纪念馆为更好地贯彻党中央的这一精神,2004年下半年,第一次尝试在距离馆址较远的天津市河北区兴华小学建立分馆,在学校内设立“周恩来邓颖超纪念室”,举办“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邓颖超的青少年时代”展览,在学校长期展出,让本校和周围其他学校的中小学生就近免费参观。
为了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展览内涵,我们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并且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道德规范》,重新设计展览内容,深入浅出,把整个展览分为“身怀宏愿 立志救国”、“刻苦学习 尊敬师长”、“组织社团 锻炼才干”、“领导学运 名震津门”、“确立信仰 投身革命”五个专题,使展览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贴近,给他们一种“健全的人格范示”。树立理想,刻苦学习,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等等,都是和他们的现实学习生活相贴近的,让他们感到伟人并不遥远,榜样就在身边。
这是纪念馆运作模式的一次新尝试,受到了河北区教育系统领导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这一次尝试的成功,使纪念馆更有信心。
2008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其中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工作要求的第二点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展示传播水平。各有关博物馆、纪念馆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不懈的追求,准确把握免费开放后观众及其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式的特点,在展示传播的内容上、形式上更加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成为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心,成为公众流连忘返的文化园地。”“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推进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和建设数字博物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努力强化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根据《通知》要求,纪念馆继续探索,又与坐落在滨海新区的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合作,学校把200余平米的图书阅览室改造成展厅,纪念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专门为他们设计了“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的青年时代”展览。
枫叶学校的展览,是纪念馆针对初、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重新设计的一套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中学时代、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旅居欧洲四个部分,讲述周恩来由一个爱国学生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学生时代,他目睹了清政府的无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立志“为中华之崛起”发愤读书;留学日本期间,他勇于接受新思潮,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他领导天津学生反对卖国政府,不畏强权;旅欧时期,他对欧洲社会进行认真考察,经过推求比较,认定共产主义,为祖国强盛、人民幸福奋斗一生。这对于启示中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掌握本领,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祖国、贡献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承诺每周定期开放,让周边学校、社区都受益。
随后,纪念馆将辐射力进一步扩大到外省市,先后在南京梅园中学、北京实验小学、北京中关村中学等学校建立分馆,使周恩来精神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三、纪念馆落户校园的效果
(一)学习周恩来成为素质教育的首选。
学校把活动室、阅览室改造成展厅,同时兼具活动室的功能,不仅为孩子们增加了课外活动的内容,更充分发挥了这些空间作用。来到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参观展览,还可以在这里举行入队、入团仪式,还可以在这里开主题班会等等。学校把学习周恩来当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首选,学生把学习周恩来当做人生的第一目标。枫叶国际学校、梅园中学、中关村中学等还把参观展览与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结合起来,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氛围浓烈又活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气氛在整个校园弥漫开来。
(二)争当讲解员,在教育别人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
能当上讲解员,是孩子们的荣誉,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大家积极参与,争当讲解员。几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批小小讲解员,他们认真听取纪念馆讲解员对他们的培训、辅导,积极背诵、理解讲解内容,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他们给自己的同伴讲解,给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讲解,给邻居大爷、大妈、叔叔、阿姨讲解,……孩子们绘声绘色的讲解,赢得了一阵阵掌声,也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在教育别人的同时,首先教育了自己。
(三)周恩来精神深入人心。
几年来,参观展览成为孩子们进校的第一课,以后,每当有纪念性的活动,就组织大家再次重温展览,耳濡目染,一个鲜活的周恩来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树立起来了,他们真正感觉到了榜样就在身边。
老师们说:“周恩来精神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人格精神,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伟人精神育人的活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起着越来越大的积极影响和指导作用。”“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学生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他们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能够给他们以方向和力量的精神,这就是周恩来精神。”[1]
同学们说:“周总理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穷的精神财富,他是青年一代学习做人的一面镜子,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无畏精神,从‘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艰难探索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都是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光辉榜样”。 [2]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周总理的精神永存,那是善与德的集合,是爱与美的化身,是在任何时代都拥有鲜活生命力的精神源泉。”[3]
“我等学子,肩负中华民族责任,当以总理为榜样,学则精,严则行,心怀天下,为我中华复兴,竭尽所能。”[4]
通过这几段话,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周恩来的精神已经深入到孩子们的心中,周恩来精神的影响力在青少年一代中正在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加强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纪念馆从工作实际出发,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注重实效,让展览落户校园,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得到延伸,是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有益实践。
- 上一篇:: 口述史学对纪念馆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与利用的意义
- 下一篇::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的建立及其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