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楚州中学官方网站!
学术研究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的建立及其重要贡献

 摘要:1945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组建后,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宗旨,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农业、工商业和交通邮电等事业,使苏皖边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全面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锻炼和造就了一批治国的栋梁之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
  政府的成立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的成立

    1945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进入了暂时和平的时期,经受长期战乱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环境,以便进行经济建设和改善生活。根据这一变化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中共中央把争取全国长期的和平作为党工作的主要行动纲领。为了实现这一纲领,1945919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指示。随后,江南的新四军和党政机关陆续向江北地区撤退,华中主力亦次第北移,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四个解放区逐渐联成一片。同时,中共中央为了更好地坚持、巩固、建设华中解放区,争取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决定统一华中解放区的党政军领导机构,于19451024在淮阴市(当时称清江市,下同)组建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为正、副书记,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粟裕、曾山、刘晓等6人为常务委员,陈丕显、李一氓等15人任委员,曾山任组织部长、李一氓任宣传部长[1],将淮南、淮北、苏中、苏北4个地区的党组织调整为8个地委。同日,新四军华中军区也在淮阴市成立。以粟裕为司令员,邓子恢为政委,张鼎丞为副司令员。1029,中共中央同意粟裕提议,以张鼎丞为新四军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
  ()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
  为了更好地坚持、巩固、建设解放区,争取全国和平局面的实现,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还决定统一行政机构,于19451029在淮阴市召开了苏皖豫各大解放区负责人、各行政区参议会负责人、各界代表的联席会议,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协商,组建了苏皖边区民主政府。该次会议推选出主席李一氓、副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苏皖边区民主政府委员张鼎丞、粟裕、邓子恢、谭震林、曹荻秋等27人。政府内设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高等法院、公安总局、交通总局等16个机构部门,淮阴市为边区政府首府和直辖市。1945111,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市正式公告成立,下设8个行政区,和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下属的8个地委相一致,所辖地域包括苏皖豫353个旧县治,区域东至黄海,西至涡河、裕溪口一线,南到长江,北达陇海铁路[2]。苏皖边区政府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的民主联合政府,它培养的人才和积累的执政经验为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组建于特殊时期,对巩固国内的暂时和平以及夺取解放战争第一阶段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19471110,由于对敌斗争形势的变化等原因,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正式撤销,成立了华中工委、华中行政办事处和华中指挥部,统一领导苏皖敌后斗争[3]。虽然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存在只有短短两年,后因形势的变化而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但其巨大功绩是永载史册的。
  二、辖区内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安定了社会秩序
  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的领导下,在华中军区的配合和支持下,立即领导全区人民摧毁了旧政权,进行了普遍选举,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政权。
  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全边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惩奸反特运动,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汉奸、特务。如苏皖边区的大汉奸刘湘图、宓志斋、蒋鸿芳、周公望、李玉书和沙贵章等人,或被正法,或被判无期徒刑[4]
  1946年初,又结合审查公民权,张贴红、绿、黄、白、黑五色榜,进一步打击和孤立了敌伪和其他反共反人民的势力。苏皖边区政府公安总局还颁布了20多条法律条令、禁令等,对造谣惑众、捣乱金融、聚众滋事、无故鸣枪、吸毒贩毒、聚赌盗窃、抢劫勒索者,坚决依法惩办,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了农业
  苏皖边区政府以改善民生为主旨,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在老解放区则没收汉奸、豪绅、恶霸地主的土地,允许地主以土地偿还所欠农民在清算租息、清算霸占、清算负担及其他无理剥削中的债务,这使许多农民直接从地主手中取得了土地。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遵照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先在淮安县石塘区鹅钱乡搞土地改革试点,然后向全边区推广。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苏皖边区就有1500万农民获得了土地。
  1945年,在8个行政区中,有6个行政区遭受严重的水灾、蝗灾,有的地区收成不到正常年景的3成。1946年春,为了搞好救灾工作,边区各级政府动员财力物力,发放救灾款、救灾粮、救灾公债,举办平粜,组织以工代赈等,减轻了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为了搞好生产自救,发展农业生产,苏皖边区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据钱正英回忆,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她被调到苏皖边区政府水利局任工程科科长,并负责以高邮为中心的运河南段堤防的修复工作。这段堤防是苏北十几个县的防洪屏障,以抵御淮河经洪泽湖、宝应湖、高邮湖入长江的洪水。1931年江淮大水决口时,苏北一片汪洋,人民受灾惨重。边区人民在1946年春将大堤修复加固,有的河床还进行了拓宽挖深。当年夏天就发生了洪水,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人民群众,顶着高邮湖的滚滚恶浪,拼力抢险,终于保住了大堤,取得了防汛的胜利[5]。苏皖边区政府还动员人民共疏浚大小河流97条,总长650余公里,挖土1000余万方,受益面积超过200万亩[6],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大力发展了工商业
  为了搞活经济,发展工商业,苏皖边区政府一是停止使用法币和白银,禁用伪币,以华中银行发行的华中币作为唯一货币。二是1946418,苏皖边区政府对外颁布了《苏皖边区政府关于颁布商标注册办法》[7],保护了边区工商企业产品商标的专用权不被少数奸商假冒。苏皖边区政府发放了工商业贷款,为吸引民间资金,把部分公营工厂改为了公私合营,并积极开展贸易进出口活动,解决了供销问题。这些措施,为搞活经济,发展工商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纺织业发展极快,城市工业也迅速恢复,兴建了一批生产牙刷、牙粉、肥皂、油墨、毛巾、纸张、火柴、皮革、玻璃等日用品的工厂,基本实现了生产自给。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苏皖边区政府所在地淮阴市生机盎然,全市有商店与固定小摊1457家,资本总数约有540余万元(抗币),平均每月营业额为550余万元[8]
  ()大力发展了交通邮政事业
  为了发展交通事业,苏皖边区政府于19451113成立了苏皖边区交通总局。发动群众拆除运河等航道上的河坝,修复桥梁279座,长短公路49条,计2330公里,形成了以两淮为中心,纵横苏皖边区的公路网。
  为了发展邮政事业,1946214,苏皖边区政府决定在苏皖边区交通总局下,设立苏皖边区邮政管理局,并颁发了邮政管理局暂行组织条例。19463月,根据苏皖边区交通总局扩大会议决议,实行交邮统一,苏皖边区交通总局改称苏皖边区邮政管理局。
  苏皖边区邮政管理局于1946215发行了第一版毛泽东像邮票,全套5枚:5分便邮(浅蓝)5分印邮(紫色)1角平邮(棕色)2角机邮(海蓝)2角快邮(桔红)
  苏皖边区邮政管理局发动群众,架设了长途电话线1250公里以上,开通了邮路3850公里,可与山东、冀中、晋冀鲁豫等解放区通邮。
  ()大力发展了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
  苏皖边区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一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各级各类学校。创办的中等以上的学校就有近100所,如华中建设大学、雪枫军政大学、苏皖教育学院、苏北工专、华中医科学校、华中医务职业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中牧畜医学校,以及财经干部学校等。创办的小学校有近10000所,并创办了50000个群众学习组织,如民校、冬学、校外儿童班、通讯读报组等。
  二是大力发展了出版发行事业。194511月,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苏皖边区政府所在地淮阴市成立了华中新华书店。书店印刷厂承印的书籍有60余种,近30万册。
  苏皖边区创办的报纸有《新华日报(华中版)》、《江海导报》、《人民报》、《淮南日报》、《淮南大众》、《盐阜大众》、《淮海报》、《拂晓报》、《淮北大众》等,共32种。其中,《新华日报(华中版)》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下的唯一党报,范长江任社长,恽逸群任主编。新华日报是苏皖边区各级党政机关每日必读的报纸,日出数万份,它不仅转载中共中央的重要社论、评论员文章和新华社播发的国际国内重要新闻,而且及时登载苏皖边区每一项中心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有关宣传解释文章。有一个读者问栏目,很受读者欢迎,如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乌托邦,什么是托派,什么是共产国际,什么是帝国主义等等。报纸一到,读者争先阅读,充分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
  苏皖边区创办的刊物有《江淮文化》、《生活》、《文综》、《华中通讯》、《民主建设》、《华中少年》、《大众文艺》等。
  三是成立了各种文化学术团体。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下,各种文化学术团体在苏皖边区纷纷成立,如华中文化协会、文艺协会、新闻协会、社会科学协会、自然科学协会、教育联合会、诗歌协会、美术协会等。这些协会经常开辟讲座,举办展览,进行学术讨论,开展学术交流。另外,各行政区、各县市几乎都成立了文工团和地方戏剧团,在各地巡回演出[9]。当时活跃在解放区的京剧团,在渡江战役后,南下定居上海,成为大名鼎鼎的上海京剧院。
  四是大力发展了卫生事业。苏皖边区政府为发展卫生事业,颁行了《苏皖边区公共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一批医院、卫生所等基础医疗设施,如原来淮阴市只有一所条件稍好的医院,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下,很快就发展到5所。其中,以宋庆龄捐赠全部设备创办的苏北国际和平医院规模最大,有250张钢丝病床。苏皖边区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配备了大批医护人员,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常识,卫生行政部门动员一切医疗力量,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到各地巡回医疗,开展防疫治病工作,扑灭了黑热病等流行病。
  三、夺取边区自卫战争的胜利。有力支撑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从反战自卫到战略撤退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假和谈的伎俩,一面调兵遣将,包围封锁解放区,并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调动15万大军从江苏南通和安徽来安两个方向向华中解放区腹地推进。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一面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一面根据整体战略部署,掩护党政机关循序撤退。1946919,国民党集中4个师兵力进攻淮阴,华中野战军在歼敌5000余人后主动撤离,21日又主动撤出淮阴城。此间,组织了严密的广大敌后战场。涟水位于废黄河和盐河之间,是联系华中、山东两个解放区的枢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为此,华中野战军撤出两淮后,陆续集结于淮涟地区。
  19461019,张灵甫率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28师第1924个旅3万余兵力,攻击涟水。当时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即淮南五旅)15团负责涟水城防,第11纵队主力及第10纵队、淮南第六旅等部则在城南河套地区奋力抗击来犯之敌。华中野战军主力第一、六师、第九纵队、第13旅等自沭阳地区兼程南下保卫涟水,以图歼敌整编第74师。22日晨,敌在飞机配合下,全线猛攻,坚守南门的解放军第15团第一、三营,在战壕、地堡大部被炸毁的情况下顽强抗击,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军镐,甚至用铁又和敌人肉搏。坚守渡口的第一营第二连以邢献良为排长的第三排除1名新战士外,全部英勇牺牲在阵地上。第14团撤到河北,增援涟水城,同时第十纵队司令员谢祥军率部亦赶到涟水东门外大堤,击退已楔入解放军阵地之敌。守城的第11纵队第15团伤亡甚大,第13团和独五团接替南门渡口至杂姓庄一线防线。23日,敌继续强渡废黄河猛攻涟城,突破解放军3道大堤防线,进到城垣,有1连兵力偷袭入城,涟水城危急。当日晨,第六师第18旅赶到城北,稍后,第16旅赶到城东将敌击退至第一道大堤和渡口、吴庄一线,歼敌1个营并肃清窜到城内之敌。第一师、第13旅和第九纵队均已到达城郊进入阵地。敌整编第743个旅全力进攻涟水城。解放军全力反击,激战数小时,敌大部溃退河南。25日晨,敌调第192旅加强正面攻击力量,再次发起总攻,重占北岸第一道大堤,企图全力突破南门阵地。解放军守军连续击退敌8次进攻。至傍晚,解放军发起全线反击,敌第192旅被歼千余人后退回茭陵地区。敌第57旅、第51旅一部退守吴庄和桥头堡,其余退回南岸。26日晨,第十纵队歼敌1个连后,逼近钦工张灵甫指挥部。下午6时到次日拂晓,解放军歼吴庄、桥头堡守敌,废黄河北岸之敌全部肃清。30日夜,解放军开始全线反击。31日,第13旅和第一师围歼黄庄敌第192旅旅部和第575团大部,该旅旅长曾振负伤,率残部逃向淮阴。夜,第13旅强攻徐家荡,重创敌第57旅第172团。111,张灵甫率部撤回淮阴。第一次涟水保卫战胜利结束。是役为时14天,计歼敌约9000余人。解放军亦付出重大代价,计伤亡6000余人,深受苏北军民爱戴的第十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在指挥战斗中光荣牺牲。
  123,敌整编第74师、第28师第192旅和桂系第七军一个旅,再度侵犯涟水城,华中野战军第六师、淮南第六旅,与敌激战14个昼夜,共歼敌4000余人。1216,华中野战军主动撤出涟水城。
  ()坚持洪泽湖地区武装斗争,实现全区解放
  19468月底,华中野战军主力撤出淮北,七分区进入敌后坚持阶段。11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占领淮北中心区青阳镇、羊城、金锁、洋河等地,七分区党政机关及家属被迫撤至成子湖边界集、出子头、唐莫圩狭小地带。112425日,在第九纵队接应下,七分区党政机关及分区武装主力4个团撤到运河以东六分区。由于撤退仓促,造成混乱,领导机关和武装主力撤走后,国民党军队大肆清剿屠杀,淮北除洪泽湖外,各县党的组织均遭到严重破坏,仅泗南一县,被敌人吊打、枪杀、活埋者达1200余人。当时,洪泽湖周边陆地已全部被敌人占领,拥挤在湖上的各类人员约2000余人,互不隶属,人员混杂,船少人多,加之天气寒冷,生活困难,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加强领导,确定斗争行动方针,留在洪泽湖上的第七地委敌工部长姚克,洪泽县委书记王化东和县长谢楠、泗南县委书记洪沛等在罗嘴会商,决定长期坚持洪泽湖的斗争方针,并组织中共洪泽湖临时工委,推姚克为书记,王化东、洪沛和谢楠为委员。工委成立后,立即精简疏散老弱和非战斗人员,留下的500余精干人员统一组编武装,成立军事指挥部,任命洪泽县总队参谋长魏存平为指挥,泗南县支队副队长刘凯顺为副指挥,有了党组织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湖上武装,局面很快稳定下来,并开展了积极的武装斗争。
  洪泽湖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张爱萍等开辟的老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湖面广阔,滩多水浅,芦苇蒲草丛生,机动船只不便航行,是打游击的好战场。
  12月上旬的一天早晨,驻临淮头的国民党军一个营,抓了50多条小船,强迫渔民撑船,分两路向湖上扑来。游击队员事先已获情报,90条钢板划子早在外河口摆好阵势,游击队员摩拳擦掌,严阵以待。被敌人拉来撑船的渔民心向共产党,故意把船踩得摇摇晃晃,趁敌人胆战心惊之际,魏存平命令出击,猛烈攻击敌人。此次战斗,敌死伤数十人,损失10余条小船,仓皇逃去。此后,敌再不敢轻易进湖。
  时值隆冬,湖上奇寒。指战员们缺吃少穿,坚持战斗。19461220,在湖上坚持出版的《拂晓报》刊出了宿北大捷的消息,年底又收到了毛泽东主席《新年祝词》和朱德总司令的元旦广播讲话。党中央的声音和胜利的捷报,极大地鼓舞了湖上坚持者的斗志。他们历尽艰难险阻,机智出击10余次,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1947124(正月初三),饶子健率领的淮北挺进支队到达洪泽湖,宣告坚持58天的洪泽湖艰苦斗争胜利结束。
  194719,驻沭阳城的华中野战军主力主动撤离,敌74师进占。至此,第六行政区各县城及交通干线上的主要集镇均为敌人占领。敌并以此为依托,力图建立政权,还乡团则到处反攻倒算,复田拔租,甚至以带血的屠刀实施阶级报复。
  中共华中分局在部署主力和党政干部撤退的同时,决定将第7纵队留在苏中,第10纵队留在苏北,担任敌后坚持任务。此间,华中分局还决定,由饶子健等组成淮北党政军工作委员会,同时由华中野战军主力一部组成淮北挺进支队,深入淮北敌后坚持斗争。同时,在敌后坚持的各级党政组织,积极组织生产,确保前线需要,并做好补充兵员等工作,仅淮安县自19467月至194811月,就有2678人参军。各县的独立团、县总队也不断发展壮大,积极配合主力作战。
  ()为淮海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淮海战役中,边区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483月至12月,为支援淮海战役和大军南下,淮属各县参加修路群众达10万人次,修成公路13条,共750多公里。第六行政区前后共动员35万民工,组成担架队、大车队、小车队,运输粮草弹药,护送伤员,直接或间接地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全区实际负担支前的民工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5%,约占淮海战役整个支前民工数的23%。战役进入决战阶段以后,适逢连日雨雪纷飞,天寒地冻,蛛网式的壕沟被大雪覆盖。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党员、干部纷纷站到第一线,与民工一起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胜利地完成支前任务,涌现了一大批支前模范人物。淮阴县女担架队员李兰贞,获得了特等功臣的称号。她4次参加常备民工,一直与男工一样抬伤员,运粮草,每夜行军八九十里,住下来时,还忙着烧水做饭,帮助伤员洗衣。淮海战役的胜利,正如陈毅当年所说,是小车推出来的,扁担扛出来的。
  1948年上半年,全区的国民党地方政权所控制的地盘,仅有30%左右,越靠近北部的县份,控制的地盘越小,甚至只能困守几座孤立据点。至同年8月底,第六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除陇海铁路上的北新安镇、新浦、海州外,已仅剩淮阴城没有解放。同时,淮北、淮南地区也大部收复。
  19481112月间,随着淮海战役的深入发展,据守两淮的国民党部队军心严重动摇。121夜,驻淮阴城的敌军先后杀害革命干群40余人,并烧掠仁慈医院。第二天,驻守王营、杨庄和淮阴城的国民党部队,沿运河南逃。第六军分区二团当日进驻淮阴城。次日拂晓,六分区主力向南追击逃敌。上午8时,在淮阴城东南山芋行与企图重占淮阴之敌遭遇。在六分区主力顽强抗击下,敌撤至板闸、河下一线。接着板闸之敌又被六分区主力逐出。129,驻守淮阴城的国民党军队也弃城南逃,淮阴城遂告解放。1212,盱眙县城收复。至此,淮属地区全部解放。
  四、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华中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苏皖解放区是华中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换来的胜利成果,中共中央华中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是华中解放区划时代的事件。她们诞生于历史大转折时期,又处于重要的战略区位。她们在成立后,不仅利用短暂的和平时期,以改善民生为宗旨,而且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农业、工商业和交通邮电等事业,并且大力进行各项经济和社会建设,使苏皖边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且即使在蒋介石集团挑起战争后,仍然把发展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作为重要任务,既为边区境内的解放战争提供了根本的后勤保障,同时也较好地保证了边区人民群众战时的生活需要,得到了边区人民的衷心拥护。这些成就同时也为赢得华中自卫战争的迅速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争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了前进的基地,也为全国解放战争第一阶段的自卫反击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苏皖边区政府取得的成绩,不仅在当时对全国各根据地建设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为后来新中国的诞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切,决定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及其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中共中央华中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与存在,不仅巩固和扩大了抗战胜利果实,为解放战争胜利积蓄了力量,起了重要推进作用,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全面执政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苏皖边区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典型之一,是民主中国成功实践的典型之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在复杂的革命斗争和战争时期执政的环境中,审时度势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大量的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卫人民民主权利的法令政策、典章制度,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是经得起历史和实际检验的,其价值是跨越时空的。特别是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即使在战争条件下,仍然把经济和社会建设以及保障民生摆在重要地位,创造的边稳边建和边战边建的经验,对建国后边恢复国民经济边进行各种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特别是对抗美援朝后党中央确立一边坚决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一边大力进行国内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都有重要影响。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存在的两年,不仅创造了许多宝贵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取得了物质上的巨大成就,以及配合人民解放军夺取了边区战争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为新中国培养、锻炼、造就了一批能建国、善治国的栋梁之材和能治军、善治军的宝贵人才,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当时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领导成员中的谭震林、邓子恢等,在建国后成为国家领导人,还有一批成员成为省部级高级干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成员中的粟裕等建国后成为大将或中将,还有一批成员建国后成为军队的高级将领。就当时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的成员,后来成为建国后治党治国和治军的重要干部来源这一方面来说,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对新中国组成各项建设领导人才队伍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中共华中分局关于分局组成致中共中央电》(19451020),载朱耀龙、柳宏为:《苏皖边区政府档案史料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2][3]朱耀龙、柳宏为:《苏皖边区政府档案史料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83583页。
  [4][9]《日寇投降一年来边区民主建设成绩》,《新华日报》(华中版)1946817
  [5]《钱正英自述》,《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8]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编:《苏皖边区史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8291页。
  [7]《淮海报》,1946418

版权所有:淮安市楚州中学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4015153号-1

地址: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6号    电话:0517-80826868  邮编:223200    技术支持:北京乾坤三人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17号

总访问量:1797744     今日访问:132    日均访问: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