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沈天贵)
高中化学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之间关系,增强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化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体现是:提高化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师生之间不能相互促进,教学效果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辩证的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观念、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做好疏导和解惑。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动手动脑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倾听与交流的过程。恰当好处的课堂设问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能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还能够及时得到教学效果反馈,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提高。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是否反映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学重点、难点,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进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设问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设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设问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去探究性学习课本,使同学会学习、会讨论、会互助、会小结。教师应根据课本积极设立问题情境,让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在直观的图表中找到解释,在实际动手中了解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图表等信息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方便被感知和理解,然而抽象、概括功能不好。要想真正掌握部分语言文字中的内涵,教师必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形象的图表等非语言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优缺点互补。通过实验演示,挂图、表格、和分组实验和多媒体等辅助手段,用精准的语言提出问题,善长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对立面作为设立问题的突破口,利用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启迪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新知识,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例如探究: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才容易发生腐蚀?引导学生讨论比较金属的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吸氧腐蚀的特征。设置同学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条件不同金属发生腐蚀的方式不同”,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内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而认识到不同条件下电极反应式有可能不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进行思维引导,在设立好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再精讲精练,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才能认清概念,深刻的掌握知识。
二、设计问题要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析疑,学生当堂训练,任务重时间短,教者设计的问题,必须反映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教学新模式,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的方法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认图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探究过程,科学探究需要创新的精神和互助意识。紧扣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例如在学习“酯化反应”这一知识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酯化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进一步提出:酯化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紧抓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突破难点,例如: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针对学生认识不清易错的地方,紧扣关键词以创设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同学将不全面的认识转化为全面辩证的认知结构,例如:导管为什么没有伸入液面以下?你还有什么其它代替方法?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探究,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设计问题要有层次
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要紧密联系教材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内在关系,按照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螺旋式的设计一系列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得到提高。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讨论,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欢乐。
四、 设问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上好一节课,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的组合,建构一个指向明确、体现“以学导练”的教学思路、具有恰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运用教材中探究实验时要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实验课题与目的,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小组每位学生都围绕探究实验的题目和内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意见,形成对实验过程较全面的设计。要注意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提倡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的变化,对照课本彩色图片和资料介绍的特征加以辨别,并分析有关现象,指导学生探究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指导学生注意探究实验全过程的严谨性。给予每个小组足够的时间,请各小组指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作汇报发言,通过绘图和文字说明等方式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观察结果等。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和小组给予表扬。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有序的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识,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建构知识系统,促进能力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结果的开放性,创新方法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