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专题研究(张洪安)
楚州中学“教师个人专题研究”的研究方案
姓名 |
张洪安 |
性别 |
男 |
年龄 |
47 |
所在年级部 |
高三(1)部 |
所任学科 |
语文 |
职称 |
中小学高级 |
电子邮箱 |
|
学历 |
教育硕士 |
||
研究专题的题目 |
新课改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
||||
专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研究来源:针对高中语文单篇阅读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 研究意义:由单篇阅读教学向多篇阅读教学转变 |
||||
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淮安市高中学生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 |
||||
研究过程 |
|
||||
研究成果的表成方式 |
表达方式:1.论文形式;2.研究报告。 |
||||
学校意见 |
|
||||
【个人专题研究成果】
(下文发在《中语参》上旬刊2020年第12期)
群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
——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说开去
张洪安;范新阳
摘 要:当下,群文阅读教学蔚然兴起,但现有的研究就相关的议题选择、文本组织、教学实效、课堂互动等问题语焉不详。为了优化群文阅读教学路径,推动语文深度学习实践,必须要处理好“群与文”“量与质”“读与思”“教与学”四重关系。
关键词:群文阅读;深度学习;话题;选文;鲁迅小说
随着“2017年版课程标”的颁布,语文课程与教学必然会出现新的范式转型。从课程目标到内容结构,从教学实施到评价设计,语文学科将焕发新的生机,涌现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样态,“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群文阅读教学自有它的长处,如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等。同时,它也给教学带来诸多难题,如文本的选择和组织问题、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与阅读活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等。尤其进入课堂教学现场,教师为了顾及“群”的整体性导致“篇篇俱到”,“群”中单篇“文”的教学往往蜻蜓点水,难以深度学习。那么,在群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深度学习?笔者认为,要处理好“群与文”“量与质”“读与思”“教与学”四重关系。为此,本文试以“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为例,细加阐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群与文:议题选择问题
群文阅读教学是多篇文本组织而成的一种阅读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而言,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整合性和关联性。而整合的程度和关联的质量,取决于议题的选择和确定。一个合适的议题,不仅可以成为“群”聚“文”本的起点(教学实施的整合性),更能成为“聚”文成“群”的线索(教学设计的关联性)。
具体而言,群文的议题不宜太大,要小而精。议题太大,超出学生的能力范畴,容易泛泛而谈。如议题“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研讨”,对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进行这样的学习还是有点力不从心。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很多,从身份角度划分,就有知识分子、革命者、农民、刽子手等,每一类形象都很复杂。以此议题进行研讨,不仅要具备对鲁迅小说一定的阅读量,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因此,这个议题看上去更像是专门研究鲁迅小说的学术会议的主题。然而,若我们将这个议题改为“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研讨或“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研讨,议题就明确而集中,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时深入挖掘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同时,也便于教师对研讨时间的掌控和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以“看客形象”为例,我们还可以对议题进一步聚焦,重点分析“看客”中的茶客、酒客形象,从酒客、茶客的“谈资”切入,洞察国民本性,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阅读重心突出,学习收获也会大大增加。
二、量与质:选文的适当性问题
当确定好群文阅读的议题后,接下来就是文本选择及其组织的问题了。选文的数量、排序及其承担的课程任务等都要有科学的考量,绝非想当然的设计。因此,选文的适当性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选文数量的限定。因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所以群文阅读教学的选文在数量上不宜太多,一般三到五篇较为合适。其次,要关注选文的篇幅体例。群文阅读所选文本的篇幅不宜太长,以短篇、中篇较为合适。长篇名著可以专门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再次,选文在内容上要达到“同题异质”和“文质兼美”的要求。一方面所有选文应与议题紧密关联,另一方面选文之间要各有侧重,对不同选文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只有这样,群文阅读教学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群文阅读的互文性特征,发挥比较阅读和思辨表达的功效,进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议题的反思。最后,选文的组织编排问题。课内与课外、已学与未学、易读的与难懂的等,在编排次序上要科学合理,这既关乎阅读时间,也关乎阅读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设计群文阅读研讨课“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时,选择的文本如下:《孔乙已》、《药》、《明天》。前两篇是学生课内学过的,另一篇是课外的。三篇文本虽都涉及茶客或酒客形象,却是不同质的,可以让学生研读文本,比较三篇小说中看客形象的异同,从而促进学生对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阅读负担,避免“海量的盲目阅读”,另一方面也便于阅读与研讨过程的有的放矢、深入细致。
三、读与思:教学的时效性问题
群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多种教学样态中的一种,不管如何设计,终究离不开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阅读与思考。也就是说,要追求有思考的阅读。然而,特定议题主导下的群文阅读有其课程的约定性——如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等——这些约定性要求群文阅读的时效性,即如何在约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为此,我们要对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思”进行专门设计。
具体而言,要想读有所思、思有所获,一要关注阅读的任务设计,二要关注阅读的方法指导。在任务设计时,与议题相关的章节要精读,关联性不强的可略读,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但不能平均用力。在读法指导上,要依托情境和任务,让学生读透文本,读出深度,实现多元解读,提升阅读能力。
如在“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研讨教学中,结合《明天》开篇老拱与蓝皮阿五深夜酒店里不怀好意的对话进行情境阅读,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思想与情感。“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读其中的“没有声音”时,语调要低沉,语气要显露出纳闷的感觉,既说明单四嫂子平时很辛劳,纺纱到很晚,也表明老拱很猥琐,经常窥探单四嫂一家。“小东西”,可以表示喜爱或憎恶两种对立的情感,结合情景和语境,此处感情色彩应是憎恶。老拱一直在打单四嫂子的主意(从与蓝皮阿五的对话中可以听出来),但单四嫂子心思全放在宝儿身上,“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此处的“声音”指的是单四嫂子纺纱的声音),正常的逻辑应是“没有声音,——单四嫂子怎么了?”,但老拱立刻会意这是宝儿出了问题,说明他知道单四嫂子的心思全在孩子身上,没有再嫁的念头,因而忌恨宝儿。学生若没有细读文本,没有注意相关的语境,对“小东西”三个字极易忽视,便读不出其中的情感与味道,自然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老拱的形象。借助情境阅读,就可使学生融入文本,在细读中实现思维的深化。
另外,群文阅读是一种多文本教学形态,比较阅读自然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研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三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寻找看客形象的异同点。《孔乙已》中的酒客与掌柜对落魄文人的嘲笑与漠视,侧重表现人性的功利一面和科举制度的毒害性;《药》借茶客谈论夏瑜侧重表现民众的不觉悟,以及革命者的局限性;而《明天》则借老拱与蓝皮阿五这两个酒客,侧重揭示流氓无产者的嘴脸和妇女的悲惨命运。三篇文本中的看客都是精神空虚、人性冷漠的典型形象,尤其表现为对生命的漠视,但前两篇中的看客虽麻木不仁,仍属无恶意的闲人,而《明天》中的老拱则是有恶意的闲人,为鲁迅所憎恶。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走进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做深度个性化解读,从而触及文章的思想内核。
四、教与学:课堂的生成性问题
群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传统单篇教学,其自由性、综合性、开放性更强,因此,不管是设计,还是实施过程,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张力和缓冲。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不懂之处”,放手课堂现场生成教学问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如在“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研讨教学中,《明天》一文中有如下语段: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学生不太能读懂上段文字,单四嫂子刚刚痛失爱子,而老拱与蓝皮阿五却幸灾乐祸,鲁迅这样写是不是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前预习提出来,课堂上就要组织研讨,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通过讨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从前文对“小东西”所包含情感的分析,老拱觉得单四嫂子的“明天”在宝儿身上,宝儿妨碍了他们的心思,现在宝儿一死,他们认为有机可乘,得意忘形,人性的丑陋与泯灭达到极点。
课内已学过的选文,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兴趣不大。其实,随着反复多次的阅读,以及人生阅历的丰富、文化积淀的加深,文本往往会常读常新,学生也会产生新的疑问。《孔乙已》中酒客与掌柜为什么对落魄的孔乙已如此冷漠?同是底层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变成“看与被看”的模式?学生已不满足于对形象的概括与比较,而是剖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由果到因进行追溯。这些问题由学生思考提出,再组织他们讨论,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可避免教师对文本的过度阐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群文阅读教学要考虑的内容要素很多,如议题、多文本、单位时间、阅读方法、教与学等。若想从群文阅读视角切入,促进并引导语文深度学习,必须要统筹处理好“群与文”“量与质”“读与思”“教与学”这四重关系,这既是优化群文阅读教学路径的基本思路,也是语文课程走出浅表阅读困境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大伟.群文阅读教学的三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6(11).
[2]李海林.语文学科如何“深刻地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2019(1).
[3]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表达为本:中学语文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a∕2016/01∕02)的研究成果。】
- 上一篇:: 教师个人专题研究(徐名侠)
- 下一篇:: 教师个人专题研究(王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