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楚州中学官方网站!
班主任论坛

班主任培训材料之三:班主任工作的学生认同:表象、归因与出路

淮安市楚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班主任培训材料之                      2018123

 

班主任工作的学生认同:表象、归因与出路

能够切实得到学生的认同,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建构现代师生关系不可或缺的前提要素。然而,很多班集体建设案例表明,班主任的工作往往难以得到学校、家庭以及同行等相关主体的认同,尤其难以得到学生这一关系最为紧密的主体的认同,这为班主任的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虽然就这一问题,很多一线班主任给出了诸多具体的策略,然而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理性澄清班主任工作得不到学生认同的本质原因,为班主任建构走出危机的有效机制。

一、认同危机: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化困境

    在班主任工作的相关他者中,学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个体。这不仅是因为班主任工作的全部重心在于学生的成长,而且也因为只有学生才能建构起班主任独特的身份特质。没有学生,哪来的班级,又何来班主任呢?然而,越是这样紧密的关系,越是显示出班主任工作得到学生认同的重要意义。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班主任工作所遭遇的认同性危机,实际上使班主任陷入了对象化的困境而无法真正发挥其工作的实效。在这种认同危机中,学生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学生强烈抵制班主任的工作,使得班主任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这是学生在班主任面前所表现出的一种极端行为,不仅拒不接受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教育活动,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抗拒情绪。过强的抵触心理,考验着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同时也使得班主任难以得到其他学生的有效认同。学生的这种极端行为实际上是对班主任工作的强烈不认同,直接威胁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开展。

    其二,学生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旁观者,对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表现出冷漠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对象是学生,然而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不热心支持班主任工作,并常常伴随茫然、回避,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走向了一种不正常的沉默状态。学生所表现出的这种不合常理的冷漠,实际上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对班主任工作表现出的不配合,难以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凝聚起班集体建设的合力,反而分化了这种集体的力量。

    其三,学生失去了对班主任工作的信心,转而求教于其他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的工作表面上仍在正常开展,但学生却已不再信任班主任(包括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成效等多个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表现出一定的失望情绪。当真正有问题发生时,学生并不是求助于班主任,相反却求助于其他教师(包括班级科任教师和其他班级的班主任等)。这不仅表现出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而且也加剧了班主任在教师团队中的能力危机。

其四,学生假意配合班主任,而实际上却并不认同班主任的工作。这种“假意认同”很容易对班主任产生蒙蔽现象,使班主任误以为学生都很支持自己的工作,而没有看到学生的真实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很容易对自身工作产生一系列误判,并影响到对班级成长的真实引导。那些对班主任工作“假意认同”的学生,也难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获得来自班主任的教育,其自身的生命成长也将难以真正实现。

二、理解认同: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化归因

    其实,在现实的班级生活中,学生对于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学生缘何不认同班主任的工作?这种不认同具有哪些危害?这就需要我们从教育基本理论的角度,探明“认同”的理论本质,对学生不认同班主任工作这一问题进行诊断,以期从总体上对相关原因进行归纳。 

    一般而言,认同(identity)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我是谁”的主体性承认,是对“本身、本体、身份”等的一种认可;一是对自身相同性、一致性事物的认知。例如,有的学生非常认同本班的班风、班规,即便其他班级的班风和班规再好,他也不认同,这就是对自身所处环境的高度认可,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性的认同。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关于被损害了的认同的管理笔记》(1963)一书中将处于一定情境之中的自我认同,分为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以及自我认同(ego identity)三个层面。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正是发生在班级这一特殊教育情境之下的一种个人认同。学生作为班主任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关系对象以及班集体的构成要素,正是班主任工作的直接关系人。学生的不认同,其实表现出的正是班主任所遭遇的个人认同危机,并容易诱发班级群体的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的产生机理,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透视。

   首先,班级是一个结构严整的“风险型社会”,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是一种风险性的确认。在现代班级的建构过程中,班主任总是扮演引领者、示范者的角色,但问题是班主任是否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建构起科学的班级制度,是否能够带领班级全体学生走向优秀的班集体,换言之,班主任是否能够真的承担起立德

树人的使命?正因为需要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所以班主任的工作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鲜明的风险性。在无法精准研判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时候,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距离感、生疏感随之增加,信任度大大降低的同时,学生是不会冒着一定的风险去认同班主任工作的。对于学生而言,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在英国哲学家吉登斯看来,风险总是和信任交织在一起的。现代班级是一个结构严整的微型社会,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色彩,班主任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班级生活是在班主任引导下师生共同创建、生成的,而信任恰恰是弥散其间、必不可少的黏合剂。信任的缺失正在导致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漠然或者“假意认同”。某种意义上,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充分体现出班主任在班级学生面前已经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困境。这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何不认同班主任的工作,正是因为不再相信班主任,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已经成为一种风险性的确认。

   其次,师生关系表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逻辑,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是一种非理性的师生关系的缩影。无论学生是否认同班主任工作,其实都是对自身所处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与研判。现代师生关系已经不再是中国传统教育史上那样刻意强调“师道尊严”的状态,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变更为一种理性人意义上的关系建构,即教师应理性地定位自身角色,科学引导学生成长,而不是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以知识;而学生也较为理性地遵守班级规则,辩证地汲取知识、能力与方法,而不是刻意地去恭维教师。从这个意义上看,能否认可并赞同班主任的工作,成为解释教师、学生双向成长的重要标尺,也成为一种理解现代师生关系的风向标。

    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实际上表现出现代师生关系的错位。在学生不认同的过程中,班主任没有看到学生的真实状态,没有设置真实的工作愿景,没有厘清学生不认同的真实原因,而仍旧想当然地按照传统思路去理解师生关系,进而没有对接学情的变化;而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研判往往缺乏科学的依据,对班主任工作缺乏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情绪、态度、行为等多个方面对班主任工作产生了误解。进一步说,如果班主任没有及时地消除这种误解,学生就会继续对班主任工作产生负能量。

再次,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缺乏情感依据。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就是通过自身的班级活动育人,而育人本身又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需要班主任认真地开展创新性的设计,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精准性地实施,切实推动班级育人过程的全员化;科学性地评价,对班级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成长进行追踪式、全程式介入、引导。从每天清晨走进班级,和学生们共同开启崭新的班级生活,到全天的课堂教学、大课间、午休,一直到傍晚放学,可以说,班主任的工作是复杂而琐碎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甚至是非线性的,很多突发性事件往往随时考验着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而越是这样,学生对于班主任的工作越有发言权,师生间情感上的沟通不畅、持有意见,往往使班主任的工作失去学生的情感支持,也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

三、走出危机:班主任获取认同的机制化建构

    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甚至排斥,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反应,“成人世界对来自学生的排斥现象不应过度恐慌”,我们应“借助多方力量引导学生转化甚至超越排斥”,最终实现学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面对学生对自身工作的不认同,班主任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建构起情感融通、心理互认、责任共担、身份转换等教育机制,逐渐走出认同危机。

    (一)情感融通机制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融入情感的工作,而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情感依据。为此,班主任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切实强化情感交流,对发生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问题进行精准研判,积极回应,引领解答。经过情感融通,学生就会理解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从而逐渐化解危机,促进班级工作开展。

   (二)心理互认机制

    从心理上认同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班主任的工作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总是有表扬、有批评,甚至对斑级工作很难做到恰当地处理。这就需要班主任从心理上关照不同个体的差异,给予更多的心理暗示,并有针对性地诊断个别学生对班主任自身的心理抵触问题,不断促进师生间在心理上的互相认同,推动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责任共担机制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工作,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显然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是一种对自身、对集体不负责任的表现。班主任应建立起班级工作的责任共担机制,即不仅班主任对班级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而且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履行义务,担起责任。不认同班主任工作仅仅是一个价值判断,但更应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从而共同担起班集体建设的职责。

    (四)身份转换机制

现代师生关系不是僵化不变的,在很多方面学生以其宽广的视野、灵活的方式、不同的认知可能成为班主任的“老师”。因此,在面对学生的不认同时,班主任要系统思考自身工作态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这位学生,我为什么不认同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与学生积极沟通,倡导全班学生与自己换位思考,从而唤醒更多学生理解、支持自身的工作,构建起班主任工作的长效认同机制。

 

淮安市楚州中学政教处

2018123

 


版权所有:淮安市楚州中学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4015153号-1

地址: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6号    电话:0517-80826868  邮编:223200    技术支持:北京乾坤三人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17号

总访问量:1797744     今日访问:132    日均访问: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