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楚州中学官方网站!
发展规划

楚州中学课程发展规划(2010-2015年)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学校高中课程体系。本着坚持“追求发展、崇尚尊重”的办学理念制定本规划。

本课程规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按照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等的变革。课程规划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规划既有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选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注重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规划立足于实现学校现在执行的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过渡,使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是学校安排课程、选用教材、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一、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必须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课程设置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

5.有利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应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学校必修课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按照国家规定开设的选修课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9门学科。

除国家课程外,学校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课程开发本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展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原则。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分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是学校为学生安排了更多学习的机会,使课程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学生有权选择课程,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此类课程的开设,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范畴内的丰富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限选课

学校开设的学科选修课程:美术、声乐、器乐、英语听说、文学欣赏、应用数学、旅游地理、学法指导等。这些课程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任选课

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和资源开设的地方和校本课程有:

“五个一”美育奠基工程、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制作、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书法、剪纸等。此类课程着重发展学生的志趣和特长。

学科兴趣类课程:

涵盖所有学科在内的兴趣课。此类课程在深化学科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及科研能力。通过活动和辅导,有利于部分学生脱颖而出,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可培养一批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科尖子。

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所开发的选修课程有:

《名街名巷》、《名署名宅》、《名寺名庙》、《名城名人》、《华中分局在淮安》、《光辉的历程 永恒的纪念—中共中央华中分局 》、《淮安历史人物评说》、《淮河的治理》、《当代国际关系热点问题聚焦》、《台湾问题聚焦》、《地震灾害及其预防》、《环境保护》、《化学课外读物》、《化学肥料》、《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能源》、《生活物理》、《无处不在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学》、《生活中的数学》、《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乡土地理》此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身心健康、艺术类课程:

主要包括:《篮球入门》、《武术》、《摄影》、《声乐基础》、《音乐欣赏》、《舞蹈》、《外国音乐》、《田径技术教程》、《影视作品制作》、《素描基础知识》、《播音主持》等。此类课程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

任选课程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既能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重视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要。供学生选择的这类课程每年均超过30门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关注未来科学的发展,增强学生科技和法律意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开设选修的课程首先由教师拟订目录,征求学生的意见,经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选修课程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达到一定的人数(视学校可提供的师资和设备等资源而定),准予开设。

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安排

1.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时间12周。

各学年40周教学时间安排: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3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高三年级上课22周,复习考试12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

2.每周活动总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总量3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各学年课程安排

高一: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艺术、选修课程、校班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

高二:思想政治、语文、 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和保健、艺术、校班团活动、选修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高三(理科倾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和保健、选修课程、校班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

高三(文科倾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选修课程、校班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

(四)课程设置说明

1.必修课旨在保证所有高中学生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修习。限选选修课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学生应根据自己发展的升学或就业趋势修习。任选选修课是学校和教师为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身条件创造开设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

2.思想政治课的时事政策教育部分通过校、班、团活动,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时事新闻或校园广播进行。

3.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部分通过专题选修课进行。

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所给的课时主要用于课题组织、教师指导、小组讨论交流与研究报告发布,实践活动学生主要在课余时间完成。

劳动技术教育采用集中、分散或渗透的方式进行,体现在部分校本课程上。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采用相对集中的形式,结合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

5.每周1课时的校、班、团活动根据需要由学校、政教处、年段、班级或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可与社区服务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也可安排地方和学校选修课。

(五)课程的发展

1.注重课程内容的探究性与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必须呈现多样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4.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不断发展的系统。以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要求。

三、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1.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教师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基本素质优良,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队伍;一支由学校行政领导、教育科学研究室人员、与教师三结合的教育整体改革骨干队伍。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使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4.创设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相适应、适合我校教师与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在基于主体的、积极的、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获得终身有用的知识。

5.学校要根据课程发展规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丰富多样的高质量选修课程,努力办出特色。

6.在选修课实践的基础上,必修课也将逐步试行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按层次分班(我校体育、艺术课程已进行多年实践)、指导性让学生自主选课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的形成。

7.课程实施过程应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8.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楼、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追求发展、崇尚尊重”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一)考核方式

1、考试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信息技术、艺术实行考试。考试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和标准确定考试方式和组织命题(或参加淮安市学科调研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高中二、三年级分别采用江苏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高中三年级参加江苏省主要学科统考;物理、化学实验参加江苏省统一实际操作考查。

2、考查

随着课程内容的改革,考核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并且不断完善。学校根据不同选修课的内容、授课方式,运用观察、交流、测验、自评与互评等不同考核方式组织综合实践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考查。如学科知识竞赛、各种技能竞赛、论文写作,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论文答辩、表演等多种方式,重点考察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以及在学习中能力的提高程度。

(二)学分制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自2005年入学高一年学生开始试行学分制评价体系。

学分制的学分包括常规要求的必修课、选修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附楚州中学学分管理方案)。

(三)课程评价的发展

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有所变化并不断发展,以达到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学校将认真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指标包括:

(1)认知领域内(知识、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学力评价;

(2)技能领域内(语言技能、实验观察及实用操作技能、运动技能、表演技能等)的学力评价;

(3)情感领域内 (态度、兴趣、习惯、审美、鉴赏等) 的学力评价;

(4)其它领域内的潜能发展的评价。

通过以上对学生诸方面的评价使学生能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加强个性培养,加强自我发展。

五、课程管理

学校把观念的转变作为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并多次聘请专家讲座辅导。使教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等关系,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学校鼓励教师努力实现优化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宰学生为教师适应学生;优化教学环境,变强制、封闭为民主、开放;优化教学过程,变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探讨式;优化教学手段,变传统的单一媒体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五个“优化” 保证课程既定目标的实现。积极进行与课程发展相关的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

学校还抓住机遇,大力采取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使学生在科技氛围中提高科技素养。为了保证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我校建成丰富的校园教学资源库,大部分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减少教师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校园网络和学科资源库为课程的实施发挥出显著作用。

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学生、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版权所有:淮安市楚州中学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4015153号-1

地址: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6号    电话:0517-80826878  邮编:223200    技术支持:北京乾坤三人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17号

总访问量:1797744     今日访问:132    日均访问: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