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论坛上的讲话(陈国强)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轰轰烈烈进行也日益深入教师的心中,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不少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的采用。近几年,我校积极推广“自探互教”式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组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课堂展示等提高成绩。分组讨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就分组讨论阐发自己的一些观点。
“分组讨论、探究合作”是我校推广“自探互教”式的教学模式的精髓。“分组讨论”是第一步,首先要把学生根据成绩的差异情况进行分组,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不同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合作解决学习困难,达成学习目标;再次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小组及他们表现出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展示;最后在评价时提高小组表现的比重,这样就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不仅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同组的其他人负责。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必须加强合作交流、互相帮助,这样就能够在“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中共同提高进步。
我发现,在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时一方面可以提高有限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1.涉及面狭窄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差异性,因此分组讨论时,往往出现以下现象:少数学生反应快,讨论非常积极,也非常投入,而多数人心不在焉,他们几乎成为“多余人”,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汇报真正发言的无非就是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2.主动合作意识薄弱
在小组自由讨论活动中经常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出现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原因是有些学生由于还没有预习新课,独立思考能力不够,或者是老师事先根本就没有提出让学生准备预习和思考的要求。
3.重形式,缺乏实效性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并不具有探究性,也就是把不必要讨论的问题拿来分组讨论,此时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很热闹,但这种分组讨论只有表面形式,却并没有实际效果。
4.时间很难把握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的学生讨论到点子上、有的学生正在讨论的兴头上、有的学生还在探索其中的问题时就不得不喊“停”,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也有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的,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问题在实施分组讨论教学法时常常存在,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来看,归结起来主要是:如何恰当地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事先准备并激发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处理与同学的相互关系;如何合理分配分组讨论在整堂课中的时间。另外也反映了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因此,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层次性。
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能设计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讨论学习的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适当引导,通过讨论,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增强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分组讨论的最好时机。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3.分组方式:目前高二2部的分组方式是6人一组,各班7-9组不等,学生的层次基本搭配均衡,这样确保各组平衡,小组内以好带差。 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教学内容,让各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然后派代表在课堂上交流汇报,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
4.讨论的形式要多样 : 相互协商法 ,讨论时,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的过程,既发挥了每一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又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智慧,起到了提升对祖国悠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热爱之情;相互补充法,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参照,发表见解,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相互提问法, 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可学生之间点名提问,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这样的方法增强了趣味性,如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则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 上一篇::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陈飞)
- 下一篇::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张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