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区微型课题申报、评审书
苏美圈
一、基本信息
课题 名称 |
高中政治有效性课前检测的研究 |
职务 |
教师 |
单位 |
淮安市楚州中学 | |||||
主持人 |
苏美圈 |
学历 |
本科 |
职称 |
中一 |
手机 |
| |||
|
|
|
|
|
|
|
|
|
|
|
二、研究设计
1.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策划者、引导点拨者、合作交流者。如何高效的让学生参与?“有效性课前检测”就是高效课堂的开始。“有效性课前检测”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也是有效教学的题中之义最好的体现。“有效性课前检测”不仅是高效教与学的保证,也是在3+2这样高考模式下政治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2.研究现状分析 高中政治概念众多、知识抽象、理论性强、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更主要是在3+2这样的高考模式下,高中学生几乎没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政治,因而,“有效性课前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有效性课前检测”可以较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差漏补缺,开启新的内容,促成高效教学效果的实现等。“有效性课前检测”是顺应了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符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形势下,众多学校不仅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对教学效果检测也提问了名目繁多检测方法,其中有效性课前检测就是大家都比较注重的一块。比如: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兖州一中“三段六步、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等,很多省市的学校都投入到课堂改革的研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风气越来越浓。我们学校也实行了“自探互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上述中的那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有效性课前检测”。 3.研究理论基础 (1)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的、诱导的、分析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而课前检测正是符合这样的教学方式。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通过“有效性课前检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3)如: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兖州一中“三段六步、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等,我们学校“自探互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都离不开“有效性课前检测”。 4.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性课前检测”的研究,能促进政治教师个人更充分高效的备课 (2)通过“有效性课前检测”的研究,能促进政治组更高效的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 (3)通过“有效性课前检测”的研究,能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研究内容: (1)高中政治“有效性课前检测”的原则、形式、格式的研究; (2)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性课前检测”重要性的研究 (3)高中政治课前检测效果好坏的评价研究 5.研究活动安排 “有效性课前检测”就是为了学生更高效的学习,先学习有关“有效性课前检测”相关的理论研究,包括学习、了解各种课前检测模式。然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了解他们“课前检测”的相关具体情况。收集典型的“有效性课前检测”案例,自己编制“有效性课前检测”案例,并在教师和学生中试用、推广。整理心得和体会,撰写论文。最后收集、整理、总结研究材料,撰写本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分期编制学生、教师调查问卷,对现有的课前检测进行调查。并找学生单独交流或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真实的资料。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是高中政治有效性课前检测的研究,要在“有效性课前检测”的实践中获得真实、有效的研究成果。通过编制“有效性课前检测”案例,整理出“有效性课前检测”的形式、原则、格式和要求等,通过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研究方法和策略。 (3)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有效性课前检测”等有关的论文、报刊等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不断充实“有效性课前检测”的理论基础,以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搜集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资料并不断学习,以便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共识。 (4)案例研究法:搜集、整理、编制各种形式的“有效性课前检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5)经验总结法:参照新课改的理念,依据当地教育的实际事实,对“有效性课前检测”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分析和总结并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 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的研究大约为一年时间,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准备阶段 收集相关理论材料,及时掌握最新“有效性课前检测”的相关内容;调查学生教师课前检测的运用情况,深入学生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具体情况。 (2)第二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实验的尝试阶段 收集各种形式的课前检测,选择典型课题的课前检测,收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撰写有关“有效性课前检测”的论文,整理出“有效性课前检测”的形式、原则、格式和要求等。 (3)第三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月):实验深入阶段 在教师和学生中试用自己设计的课前检测,并在备课组、学科组备课活动中推广。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心得和体会,撰写论文,逐步完善“有效性课前检测”的方案。 (4)第四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结题验收阶段 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撰写本课题结题报告,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 6.预期研究成果 | |||
|
成 果 名 称 |
成果 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 |
浅谈高中政治“有效性课前检测”的必要性 |
研究论文 |
2012.6 |
汇编高中政治必修一“有效性课前检测”集 |
检测设计 |
2012.8 | |
高中政治“有效性课前检测”的形式和要求 |
研究 论文 |
2012.12 | |
最终成果 |
高中政治有效性课前检测的研究 |
研究 报告 |
2013.4 |
三、评审意见
1.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
2.区评审意见 |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填报说明:
1.微型课题申报对象是教师个人,即由教师个人独自承担申报、研究和结题等工作。
2.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主要是某学科教学或班务工作中的具体的操作性、实践性问题。如:形成小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研究,小学生看电视的有效控制研究等。
3.微型课题研究主要工作流程:申报立项——开展研究(现状调查、文献分析、实践探索、理性反思)——整理研究成果——结题鉴定。
4.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突出实践性,包括:①结题报告②教学研究展示课或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课件、自制教具等。定期向全区推介优秀个人及其优秀成果。
5.微型课题研究申报立项每年1次,研究周期一般为一年。结题可以是现场结题、会议结题,也可由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选题集中组织结题鉴定。课题结题,颁发区级微型课题结题证书。
6.申报市级以上课题者必须参与过区级课题研究,或主持微型课题研究,并完成结题鉴定。不能按期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两年内不得申报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