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楚州中学五年发展规划(2010—2015学年)
自上一轮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极稳步地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通过不懈探索努力,开拓创新,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已经连续多年荣获淮安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奖,高考质量已连续多年位居淮安市三星级高中之首,超部分四星级高中,学校办学声誉鹊起。
为了能使学校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我校在总结上一轮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主动请缨,自加压力,严格按照省四星级高中所要求达到的各种条件比照学校的办学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以实现学校的内涵式、跨越式发展,以把我校办成在苏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四星级示范高中,为淮安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部分 现状分析
一、概述
我校创办于1957年,前身是淮安县淮城镇民办初级中学,学校先后数易其名,先后称为:“淮安县化肥厂前进中学”、“淮安县前进中学”、“淮安县第二中学”、“淮安市第二中学”、“淮安市楚州第二中学”,2002年更名为“淮安市楚州中学”。2005年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2009年顺利通过三星复评。办学53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真尚美 ”的校训,确立了“追求发展,崇尚尊重”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知行合一、至爱致远”的校风、“善诱启智、励志铸魂”的教风、“立志笃学、求是力行”的学风,始终呈良性发展态势。特别是近三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先后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40多项,区级以上荣誉称号50多项。在淮安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基本情况表
表1:学校概况
名称:淮安市楚州中学 |
建校时间:1957年 |
校长、书记:武龙宝 |
|
||||||||||||||||||||||||||||||||||||||||||||||||||||||||||||||||||||||||||||||||||||||||||||||||||||||||||||||||||||||||||||||||||||||||||||||||||||||||||||||||||||||||||||||||||||||||||||||||||||||||||||||||||||||||||||||||||||||||||||||||||||||||||||||
等级:三星级高中 |
性质:公办 |
电话:0517—85886887 |
|
||||||||||||||||||||||||||||||||||||||||||||||||||||||||||||||||||||||||||||||||||||||||||||||||||||||||||||||||||||||||||||||||||||||||||||||||||||||||||||||||||||||||||||||||||||||||||||||||||||||||||||||||||||||||||||||||||||||||||||||||||||||||||||||
教职工人数:397 |
教师数:347 |
学生数:2998 |
|
||||||||||||||||||||||||||||||||||||||||||||||||||||||||||||||||||||||||||||||||||||||||||||||||||||||||||||||||||||||||||||||||||||||||||||||||||||||||||||||||||||||||||||||||||||||||||||||||||||||||||||||||||||||||||||||||||||||||||||||||||||||||||||||
班级数:60 |
地址:楚州区城内育才路33号 楚州区城内东长街6号 |
邮编:223200 |
|
||||||||||||||||||||||||||||||||||||||||||||||||||||||||||||||||||||||||||||||||||||||||||||||||||||||||||||||||||||||||||||||||||||||||||||||||||||||||||||||||||||||||||||||||||||||||||||||||||||||||||||||||||||||||||||||||||||||||||||||||||||||||||||||
联系人:张苏海 |
手机:13801406268 |
邮箱:zsh6802@163.com |
|
||||||||||||||||||||||||||||||||||||||||||||||||||||||||||||||||||||||||||||||||||||||||||||||||||||||||||||||||||||||||||||||||||||||||||||||||||||||||||||||||||||||||||||||||||||||||||||||||||||||||||||||||||||||||||||||||||||||||||||||||||||||||||||||
|
|
|
|
表3:学校教师基本情况
项目 |
年 龄 |
职 称 |
||||||||||||||||
分类 |
35以下 |
35~44 |
45~54 |
54以上 |
初级 |
中级 |
高级 |
特级 |
||||||||||
人数 |
219 |
81 |
44 |
3 |
119 |
134 |
93 |
1 |
||||||||||
占比 |
63.1% |
23.3% |
12.7% |
0.9% |
34% |
39% |
27% |
0.3% |
||||||||||
项目 |
学 科 分 布 |
|||||||||||||||||
分类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政治 |
历史 |
地理 |
音乐 |
体育 |
美术 |
信息 |
艺术 |
||||
人数 |
55 |
55 |
55 |
32 |
29 |
17 |
26 |
16 |
19 |
4 |
15 |
6 |
9 |
9 |
||||
占比 |
15.9 % |
15.9 % |
15.9 % |
9.2 % |
8.4 % |
4.9 % |
7.5 % |
4.6 % |
5.5 % |
1.2 % |
4.3 % |
1.7 % |
2.6 % |
2.6 % |
||||
备注 |
|
|||||||||||||||||
三、优势与潜势
(一)优势
内部优势:
1.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是今日我校向管理要效益的前提。近年来,学校坚持年级分级部管理,实行高透明度的量化考核,让每个级部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学校成立以教科室牵头的教学工作督导组每月定期对年级教学常规工作进行督查,有力推动了过程管理的精细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更新,学生学习条件和环境的改善,生活条件的不断优化,科学合理的分层次教学,有效地挖掘了学生潜力,拓展了学生特长,放大了优生比例,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97名,专任教师347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中本科学历者316人,硕士研究生7人,学历达标率93﹪,高级教师94人,中级教师134人,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达228人,达到66﹪,教师中282人有过高中三年循环教学的经验,占教师总数的81﹪。近几年,学校还分别从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选聘了近百名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他们的蓬勃朝气、全新理念、敬业精神与学校已形成的“善诱启智、励志铸魂”的良好教风相得益彰,形成了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群体。
3.具有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 “学生自主、全员参与、体系完备、师生共进”的德育模式,努力培养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仪、素质全面、特长明显、身心健康、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的具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德育工作以班集体建设为载体,以主题活动为抓手,以规章制度作保证,围绕“关爱、创新、开放”的校园主题教育文化,不断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形式,并能针对学生特点,注重德育渗透,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德育工作走上了制度化、系列化、特色化的轨道。
4.具有完备的办学条件。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条件,2004年购买原淮阴师院楚州校区,因此学校由南北校区组成,校园面积共有128489平方米。现有学生总数2998人,生均校园面积42.85平方米。校舍建设坚持经济、实用、坚固、安全、环保的原则,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学校建筑科学分区、合理布局,达到规定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开,各类用房齐全,硬件软件配套,育人环境优美。
5.具有较高的办学质量。近年来,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优化,在生源基础一般的情况下,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曾获得全市同类学校的高考“六连冠”。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更是成绩非凡,辉煌一年胜过一年,高考成绩不仅高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更是超越了部分四星级高中,学校年年荣获“淮安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淮安市教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奖”、“楚州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和“楚州区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外部优势:
1.政府与主管局的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都高度重视我校的发展与壮大。在每年的招师工作中,区委区政府与区教育局在政策上对我校予以倾斜,不仅为我校招录素质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还给我校配齐配足各类艺术课教师,为我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拓展学生特长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各级领导多次莅临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并帮助学校科学、合理地规划新校区。
2.家长的充分信任。由于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较高的办学质量,在每年的新高一招生时,广大家长都积极地指导子女填报我校。学生在我校就读期间,家长们都能对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予以信任、支持与配合。家长的充分信任,增强了家校合作的能效度,也有力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成功开展。
3.社会声誉的日益提升。由于高效的管理和积极进取的办学思路,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多的荣誉,教学质量、师生水平、校园文化等都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多媒体教育网络实验学校”、“江苏省巾帼文明岗”、 “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 “江苏省节水型单位”、 “江苏省高中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二)潜势
内部潜势:
1.校园主题教育文化初步形成。我校立足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充分挖掘独具魅力的地方教育资源,在汲取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光大,把“周恩来精神为代表的亲民文化、《西游记》文化为背景的创新文化、大运河文化为基础的开放文化”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提炼出以“关爱、创新、开放”为主题的学校教育文化,努力培养具有爱心、宽容心和创新精神的楚中学子。校园主题教育文化的形成,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熟。我校坚持“全面发展,特色见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生源特点和师资配置,积极打造“校内多样性”课程体系,创造条件开设美术、体育、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多项可供选择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合格+特长”型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成熟,实现了学校的多元化发展。
3.课堂教学模式稳步推进。我校自主创设“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由一个学科试验,到一个年级实施,再到全校推广。该模式获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在全区、全市都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和影响。“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了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了学生。这一模式的推广、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强化了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着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外部潜势:
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利于我校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特别是“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更为普通高中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我校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
2.高等教育多样化有利于我校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我校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自主设置课程,构建 “全面发展,特色见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3.人民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我校的发展。近年来,淮安区的人口已超百万,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更多的家庭迫切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到更高层次的学校就读。但目前我区仅有一所四星级高中并且为民办,这种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家长与学子希望接受好的教育的需求。另外,广大家长对子女综合素质的越来越重视也为我校艺体特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持。
四、问题与不足
学校在向高品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一)学校的资源未能最大化利用。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人力、财力、物力分散管理,以致两个校区在处理一些事务的时候,在信息传递、意见沟通等方面难免有所抵牾,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作用与集体的智慧。同时,学校在资源的利用上没有形成合力,未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多年的发展,我校已经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但是,由于我校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热情有余却经验不足,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锤炼。另外,优秀教师群体的传、帮、带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如何抓名教师的培养、优秀教师群体建设以及青年教师的提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学校的办学特色未能充分显现。近年来,我校坚持“全面发展,特色见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但学校在特色的建设上面还不够广,影响还不够大,如何促进好教育面向所有的人、所有不同资质的学生,从而使学校得到全面而有特色地发展,是落实和树立素质教育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 发展总策划
一、办学理念
根据我校多年办学经验而积淀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我校确定的办学理念是:“追求发展,崇尚尊重 ”。
主要内涵是:
(一)追求发展
1.自主发展。自主发展与被动发展是相对的,强调学生和教师不是按照外在的模式去发展,而是按照自己科学合理的意愿去发展。对教师而言,要尊重学生的爱好、特长;对学生而言,要给自己的理想定位,要自己去追求。为此,学校积极构建 “全面发展,特色见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发展。
2.健康发展。健康发展是要求学生和教师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成功和辉煌,固然令人神往,但每一份成功的取得,除了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之外,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些中学生因为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发展的连续性,使每一阶段的发展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不能只注意到某一阶段的现实需要,而忽略了以后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不能只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其生存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建构;就教师而言,不能只因为眼前的工作需要,而使其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4.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就是要克服工业化带来的发展的模式化,其实也是尊重其发展的自主性。可以说,没有个性,便没有独立个人;没有个性,便没有主体性。个性的差异,就是个人的主体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其主体性。
5.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在未来社会中,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其社会适应性和生存竞争能力更强,发展潜力和成功几率也最大。
6.全体发展。全体发展是指学校所有师生员工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学有所成。让所有教职工都能体会到职业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崇尚尊重
崇尚尊重是因为尊重是实现发展的手段。崇尚尊重的教育是一种人本化的教育,崇尚尊重的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尊重就是把人当人,离开尊重就无从实现管理。
学校管理关系中,人的要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管理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包括各层面领导干部。学校的管理要基于这三部分人群建构“五维尊重管理模式”。即:就学校管理者角色而言,要求尊重管理对象——教师,完善尊重人性的管理模式;就教育工作者角色而言,要求尊重教育对象——学生,建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受教育者角色而言,要求尊重教育者——教师及其教育行为;就同事角色而言,要求尊重同行——教师;就人的角色而言,要求尊重本人——自我。具体为以下五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学校管理者要尊重直接管理对象——教师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也就是管理者通过广大教师开展培养学生的活动,因此,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尊重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尊重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要重视发挥制度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善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尊重教师,首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用朋友的身份与教师交往。其次,要尊重教师的个性。第三,要尊重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第四,要尊重非物质利益的公平、公正。
第二个维度:教师要尊重教育对象——学生
要尊重教学规律,关键就是要把握真规律,辨别假规律,反思旧模式,探索新模式,不墨守成规。原来的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否适合所有学科,原来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等等都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这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关键。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实质就是眼中要有人,要把教育对象当做人去理解、去宽容、去赏识,也要把教育对象当做人去约束、去规范、去规划。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复杂性、阶段性、全面性。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要搞教师中心主义,不要搞“学校霸权主义”。
第三个维度:受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者——教师及其教育行为
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老师和孝敬父母一样,体现的是个人品行和感恩心态。古代拜师是要举行仪式的,而且庄严隆重,目的在于激发弟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重,同时也增强老师的责任心。学生还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要与教师达成一种相互的尊重。教师当然要讲服务,但学生不能把自己当成上帝,因为上帝是不需要教育的,而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身心都未完善,还需要规范和提高。尊重和爱是相互的、平等的,不能只强调一端,忽略了另一端。因此,就学生而言,若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学生起码的道德要求也难以养成。
第四个维度:教师要尊重同行——教师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尊重也是必须的。
教师只有尊重同行,才能看到对方的长处与优点,才能虚心学习,这样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榜样示范作用才能得以很好地发挥。另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尊重也有利于形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这种文化是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性、信赖性和相互支持援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形式。对于教学中的失败或不确定性,教师不是采取逃避或防卫的态度,而是在相互帮助中,教师共同去面对问题,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合作的教师文化背景下,同事间相互讨论教学体会,教师既公开地接受别人的观察,又观察别人的课堂。这种合作的教师文化背景使教师超越了纯粹的自我评价,摆脱了对专家评价的依赖和对领导评价的屈从,转向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评价,使教师在参与同行评价的过程中分享和交流彼此的专长,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解决,从而最终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长。
第五个维度:人要尊重本人——自我
尊重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表示与他人直接相关的被人尊重和给人尊重,另一方面表示与他人无直接相关的自我尊重。在生活中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正是自我尊重,即尊重自己。现实中,很多人从来不尊重他们自己,他们要么是不喜欢自己的外表,要么就是不喜欢自己的声音、性格或智能,因而失去了自尊,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我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必须要学会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和尊重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懂得自我尊重,就能够大大方方地欣赏自己、宽容自己,能够照顾自己与众不同的个人需求。懂得自我尊重,就敢于大胆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肯定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品质风格,最大程度地给予自己实现人生目标和信念的机会。懂得自我尊重,更能切实地懂得如何尊重别人。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尊重,而是表里如一的尊重。由于推己及人,而能深入体会到别人有着同样相似的人性需求。
二、办学目标
(一)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把握新时期课程改革为契机,坚持“追求发展,崇尚尊重”的办学理念,通过五年努力,把学校建成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管理机制优化,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市内一流、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四星级高中。培养“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仪、素质全面、特长明显、身心健康、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的具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0-2011学年):
巩固三星复评成绩,针对存在的不足,在硬件和软件上下功夫,对照四星级高中的各项评估指标逐一落实。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形成有校本特色的教育亮点。
第二阶段(2011-2013学年):
在原有基础上,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取更多的老师在国家、省、市、区级优课竞赛或基本功大赛中获奖。教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部分国家、省、市级课题结题。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展现,学校特色进一步彰显,楚中特色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有受到校内外欢迎的校本教材。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制定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四星级高中的要求,并在本地区起辐射和示范作用。
第三阶段(2013-2014学年):
做好申请并接受四星级高中评估验收的各项工作。
第四阶段(2014-2015学年):
按照创建五星高中的标准去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准备建设新校区,学校异地迁建。继续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力争有15%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名师数量进一步提升,力争有四名或更多的特级教师或省级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校的教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经立项的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全部结题。
(三)具体目标
1.学校管理变革与领导发展目标
(1)不断总结、反思学校发展与变革过程中学校管理及领导团队发展的成功与不足。继续探索实践管理重心的下移,合理赋权,统一责任与权利。
(2)坚决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财经制度,健全落实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开支合理,账目清楚,接受教代会选举产生的理财小组的监督。
(3)校产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责任落实。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充分向学生开放,使用率、完好率高。
(4)进一步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工明确,职责具体,责任到人。进一步健全学校各项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和重大责任事故报告制度。加强安全工作信息网络化建设,规范学校安全工作档案管理。狠抓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建设,层层签订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
(5)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精通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业务,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科学管理的领导班子。
(6)关心中层干部的成长,放手让中层干部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开展工作,积累经验,切实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为区内学校输送优秀领导干部,发挥示范高中的幅射作用。
2.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目标
(1)学校科研以“行政主导、专家引领、全员参与”为原则,完善以校长为核心的教育科研领导机构,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每个学科组都有研究课题。加大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每年举办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及时向外推荐各项科研成果,扩大学校的影响。
(2)在新课程改革方面,深入推进我校自主创设的“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兄弟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示范课和实施经验。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造性地发展校本课程,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
(3)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能提供多样的、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能为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新课程实验起示范性作用。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要为教师、家长和学生参加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条件,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理念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
(4)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100%,高中毕业生信息技术水平达到国家要求,信息技术课考核合格率达98%以上。本科录取人数占80%(含三本及艺体),教学质量居淮安市同类学校领先地位,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优良率居全市前列。
(5)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业务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师德高尚、敬业爱生、团结协作、务实进取、言传身教、堪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00%教师能胜任学科必修课教学,60%以上的教师能结合自己特长和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开设一门以上选修课,并能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6)开展创建优秀科组活动,50%以上科组成为市、区优秀科组,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品牌学科。
3.德育工作变革与班主任发展目标
(1)探索和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楚中特色的“学生自主、全员参与、体系完备、师生共进”的德育模式。形成架构完备、制度健全、全员参与、年级德育序列完整、学生主动发展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2)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工作之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子,各级教育目标要符合不同级段学生成长规律,形成科学的目标递进层次,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充分利用校内“江苏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红色德育教育,积极申报建设省普通高中红色德育课程基地。
(4)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合作意识,健全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文明的语言行为习惯。
(5)加强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学校要通过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召开法纪教育大会、参加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模拟法庭”、“庭审进校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犯罪率为零。
(6)打造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针对学校班主任队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研究校内班主任的成长因素,制订班主任队伍培养计划;大力开展德育科研与论坛,经常召开班主任培训会与座谈会,努力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4.办学条件改善与校园环境建设目标
(1)按照省四星级高中创建标准,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齐全领先,并逐年更新。
(2)按国家一类标准配齐常规教学仪器设备和电教器材,按国家要求配齐艺术和劳动技术教育设备设施,满足教学需要。体育卫生器材设施按江苏省标准配齐,并配齐常用药品。
(3)图书、教学资料、音像资料、计算机教学软件的数量和种类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4)加快学校各项工程的步伐。2013年底,学校要完成北校区男生宿舍楼拆建工程、南北校区多功能报告厅改造工程、南北校区运动场工程。
(5)进一步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调整、改造原有树木绿化,新辟绿化地带。在美化、净化校园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把校园建成既含传统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的自然生态型花园式校园。
(6)加强环境教育,在各项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并形成特色,力争在淮安市绿色学校的基础上争创江苏省绿色学校。
第三部分 具体措施
一、学校管理变革与领导发展措施
(一)优质管理工程
优质的管理服务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首要条件,是全面实施学校“创建”行动的基本保证。优质管理工程就是要使学校管理实现“三化”:
1. 决策民主化。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作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对学校重大决策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要提交教代会充分酝酿、讨论,再作出决定,创设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管理服务化。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以人为本,以服务广大师生员工为本,特别要突出“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从而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工作制度化。学校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实施人性化与制度化并重的管理思路。管理中,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突出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把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现代管理思想融入到学校制度建设中来,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要形成一套基于校情实际的系统、完善、科学、规范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运行顺畅。
(二)平安校园工程
1. 做好师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校外集体活动安全工作。加强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严禁师生乘坐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五小”车辆。
厨房、锅炉房、库房、实验室等按照有关防火规定使用,建立切实可行的消防制度,关键地方设置灭火器材,教育学生保护消防设施。
2.做好食品安全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保证学生集体饮食安全。教育学生在校外时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和各种疾病的发生,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优秀领导团队建设工程
1. 在领导团队建设中,需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需要客观地分析并提高对学校“曾在、现在、潜在”的认识,需要强调团队意识,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每位成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做到集思广益、集体把关、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而形成管理合力。
2. 管理中,把强化常规管理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狠抓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把实施精细化管理作为工作准绳。管理上,推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重心下移”的“部门领导下的级部管理”管理模式和“全员聘任、过程考核、绩效挂钩”的管理机制,制定岗位责职,强调规范管理,实施精细考核,严明纪律制度。逐渐提升领导的管理能力,提高对学校发展现状、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和可能发展空间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教师信赖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管理团队。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措施
(一)教科研兴校工程
1. 健全机构,认真落实。校长负总责,一名副校长具体分管,学校教科室负责教科研的日常工作。完善《楚中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就课题的申报、审批、实施、结题及成果等作出明确规定。形成“人人都参与、科科有课题”的学校教育教学科研体系,促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2. 加大教科研的宣传力度。让教职工从思想上重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让“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扎根广大教师心中,形成广大教师重视、投身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建设学习型组织,选择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够立足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
3. 完善教育教学科研的相关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加大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形成既有楚中特色又符合教育教学科研规律的课题管理制度、奖励制度、教师个人教科研档案制度等。逐步完善课题的选择、立项论证、申报、开题论证、过程管理、结题、鉴定和成果推广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课题研究的会议交流制度。
4. 聚集一批教科研精英,带领广大教师投身到教科研工作中去。培养一批热心教育教学研究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校鼓励、奖励教科研骨干,并通过教科研骨干带动其他教师的教科研热情,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引导全体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形成研究型群体。
5. 求真务实,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尊重科学的精神,在课题的选择、论证、实施、推广等各个环节将课题研究做实、做到位,真正收到“以教科研引领教育”的实效。坚决反对和制止教科研中“假、大、空、编”的弊病。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让教研组成为科研的核心力量,让科研课题来源于教研、教学过程之中,服务于教研和教学,并成为教研活动的升华。力争在2012年年底完成一个国家级课题的结题任务,五年内,再完成一个国家级课题和2—3项省级规划科研课题。
6. 加强对课题成果的及时总结、宣传与推广。定期举行大型教研和经验交流活动,应用、推广所取得的教科研新成果,充分发挥其在带动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高方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教学“三优”工程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三优”工程是全方位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工程。 “三优”是:
1. 优化课程结构
(1)严格按规定开设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突出“三课”:抓好基础课,促进活动课,加强选修课。坚持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2)开发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特长。千方百计鼓励教师进行学科课程开发,以实现国家、地方和校本的三级课程优势互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规划,分阶段、分学科、分专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要重视对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在课外活动中重视环境教育,科技活动体现环保特色,综合实践落实环境教育,社会服务体现环保理念,要形成环境教育的特色,力争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
2.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效率的高低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要大力进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深入推进我校自主创设的“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形成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3. 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完善《教学常规工作要求》、《教职工科研奖励条例》、《行政领导听课评课制度》等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加强常规管理,突出过程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
(三)教师专业化工程
1.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的确,办好学校的关键在教师,而青年教师是未来教育的生力军。现如今,青年教师在我校师资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
(1)实施新老挂钩、结对帮扶措施。针对新教师多、老教师相对较少的情况,在各年级教师聘任中尽量考虑新老教师的合理搭配;在课表安排上,尽量做到有利于新教师听课和同步跟教。对新老教师分别提出具体措施并进行跟踪检查。
(2)抓实集体备课,促进新教师的提高。坚持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搭建集体备课的网上交流平台,积极探索提高集体备课的作用。有计划的录制集体备课案例,供各备课组交流、研讨,促进青年教师的提高。
(3)搭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艺交流的平台,组织好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全校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研究课,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系列活动。在交流互动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提高师资水平,使各年级青年教师都能胜任循环教学工作。
(4)鼓励青年教师冒尖,在各级教坛新秀和优质课评比中,做到认真组织,精心准备,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争取优异成绩。
(5)青年教师重在培养,坚持“大胆使用,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精心培养,使青年教师在指导下健康成长”的原则,聘请经验丰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班主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互相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 实施“名师工程”,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名师,是一所学校教师队伍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志,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保证。我校要通过采取如下措施来实施“名师工程”: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依法治校,以德施教”教育,突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弘扬“四业”(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精神,争做“四高”(思想觉悟高、教学水平高、科研层次高、育人业绩高)教师。
(2)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对市、区、校三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广大教师,学校尽力创造条件,扶助他们“成名成家”。分别对第一、第二、第三层次培养人选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努力方向。就教师培养、教育科研要求进一步明确学科组的具体任务,责成学科组长落实完成。规定第一层次培养对象一学年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一个市级以上课题,一学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以上论文,一学期开出一堂高级别的示范课。规定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一学年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一个区级以上课题,一学年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或获省级论文评比奖,一学期开出一堂区级以上教研课。规定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一学年参与完成一个课题,一学年发表或在区级以上获奖一篇论文,一学期开出一堂教研课。
(3)提供展示舞台。省、市、区举行的公开课、论文评比、基本功比赛及教育科研实验等活动,学校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4)提供优越条件。定期购置图书;支持教师出版专业书籍;每学期对教师发表论文,获得专业奖励及辅导学生获奖等给予奖励。
3. 推进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1)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因此,学校所有教师均要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在规划实施一个阶段后(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对照规划的目标和举措,审视实施进程,及时进行阶段性反思和总结。如发现措施还不够扎实,实现目标还有一定困难时,应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使规划内容及实施过程更适合个人发展的状态和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实施的管理,可以把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目标达成情况作为对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要关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纵向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作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横向比较,更不是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师发展的唯一考评指标。学校应把实施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作为教师自我诊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和举措。
(2)开展校本培训,以帮助教师尽快实现专业化。今后要进行下列各种形式的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新教师培训、毕业班教师培训、教育教学信息交流、专题讲座、教师论坛等。除有关培训专用时间外,学校每月一次的教工大会和每周一次的年级组例会主要用作日常思想教育、业务交流、教育教学信息反馈和专题讲座。
三、德育工作变革与班主任发展措施
(一)以“红色”为特色的德育工程
1. 德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老师的指导、帮助、服务及榜样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人,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如我校的青春之歌等,都是由学生策划实施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学生组织各种活动,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自强、自信的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创新精神。
2. 构建完备的德育内容体系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根据学校的实际和不同时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构建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德育内容体系。
3. 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网络
进一步深化“全员德育”工作,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年级、班级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有效的沟通机制,从而完善德育工作的网络。
4. 创新德育评价机制
(1)学生与班集体评价。探索建立以“自我申报、分级考评(合格、优秀、示范)、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发展性评价系统,力求突破德育评价形式主义流弊,提高评价系统的激励性、发展性功能。将班集体的综合表现纳入整体评价内容。
(2)班主任评价。关注班主任过程管理的细节,注重班级管理的实效,兼顾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提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各处室部门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继续推行学年优化调整方案。
5. 创建德育新特色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江苏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红色德育,并积极申报建设江苏省普通高中红色德育课程基地。
学校确定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精神作为红色德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将通过充分利用坐落在校园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德育阵地,联系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总理故居、总理纪念馆、车桥战役纪念馆等),构建红色德育网络平台,开发红色德育课程,开展红色德育系列活动等方式带领学生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学习革命先烈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努力培养具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红色精神的优秀学子。
同时,学校将通过创建红色德育课程基地,努力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师生的心灵,蕴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之中,促进教师师德提升,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富有我校特色的红色德育体系,并在周边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二)德育队伍建设工程
1. 建立从党总支、校长室到各行政部门,从班主任到全体教职员工,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德育管理系统。成立由党、政、团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年级组长、政治学科组长等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德育副校长主管。
2.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学校德育激励机制。将德育工作的各项考核与教师年度考核、晋升、聘任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3. 班主任是德育队伍中的最中坚力量,进一步落实班主任的待遇,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培训会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心得及德育研究论文,提高班主任素质。有计划地组织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年级组长外出考察学习,开拓德育工作者的视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对德育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对青年德育工作者的培养。
四、办学条件改善与校园环境建设措施
(一)办学条件现代化工程
1. 争取取得区委、区政府和主管局的大力扶持,积极筹措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快学校各项工程建设的步伐。
2. 加大培训力度,迅速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积极运用多媒体和投影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3. 不断完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服务设施,提高图书借阅量。
4. 建设好理化生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探究室,开齐开好实验课程,不断提高师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5. 完善校园网络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沟通和传递,倡导教师无纸化办公。
(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1.弘扬“牢记使命,毅然前行”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种高度成熟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化了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历史积淀、凝炼,“牢记使命,毅然前行”已升华为我校的学校精神。对教师来说,它是教育价值观的渗透;对学生来说,它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学校来说,它是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基础。因此,我校要弘扬“牢记使命,毅然前行”的学校精神,以激励和鞭策全校师生不断向前发展。
2. 彰显“关爱、创新、开放”的校园主题教育文化。学校经过充分挖掘独具魅力的地方教育资源,在汲取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光大,把“周恩来精神为代表的亲民文化、《西游记》文化为背景的创新文化、大运河文化为基础的开放文化”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提炼出以“关爱、创新、开放”为主题的学校教育文化,努力培养具有爱心、宽容心和创新精神的楚中学子。
3. 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以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在规划和建设学校的建筑、设施时,在保持学校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着力让每一栋楼说话,每一棵树招手,每一片草地净化人的心灵,不仅注重使用价值、美化价值,而且重视深刻的教育价值。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楼梯、走廊等要做到整洁有序,文化内涵丰富,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提供美的享受。
4.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建立校长信箱、教学民主评议制、集体备课制、教学以老带新制等措施,促进民主办学、民主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和谐务实,要体现人本化管理的魅力。继续发扬“善诱启智、励志铸魂”的教风、“立志笃学、求是力行”的学风和“知行合一、至爱致远”的校风,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5.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作用。平日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信息教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创建楚中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定期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球类联赛等阳光体育活动。
6. 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与社区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渠道,建立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并向社区合理开放学校的部分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本地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较高的社会声誉,使学校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促进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
第四部分 保障监督机制
一、思想保障
全体教职工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念和责任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今后五年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五年发展规划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我校办学层次、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保障。
二、组织保障
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成立以武龙宝校长任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对“五年发展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年级和学科组进行具体落实,实现全员参与,这是完成规划的可靠保证。
三、制度保障
实施依法治校、依章治教的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齐心协力,保障五年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资金保障
我校创建四星级高中的硬件建设需要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学校要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汇报建设进度和实际情况,学校重大的建设项目要力争列入全区的教育发展规划,认真配合上级对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给予的物质和财力支持下,尽最大努力保质保量做好创建四星级高中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五、评价保障
每学年对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进行评价,做好对师生及校内各项工作的考核。每学期做好总结和各项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使各项工作逐步达到拟定的目标,以保证五年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六、环境保障
充分发挥“校长接待日”、学校家长委员会、校友、社区的作用,争取区内一些企业、学校的大力支持,听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社会共建工作。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 上一篇:: 淮安市楚州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07—2010学年)
- 下一篇:: 楚州中学班主任培训三年规划(2012—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