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第二届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一、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事迹(6人):
杨仕华:心系灾区儿童的好教师
杨仕华是苏嘴镇一心小学一名客籍教师。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不顾家里两个亲人重病,毅然到重灾区什邡参加救援工作,在此期间吃的是泡面,睡的是帐篷,严重的水土不服让他瘦了一大圈。家中来电父亲病危、哥哥病重,催他回家,他还依然坚持留下,继续完成救援任务,等他回来的时候,父亲和哥哥已经相继离世。回来后,他还经常写信或打电话询问灾区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给特别困难的学生按时汇去生活费,而他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郑加武:情系百姓带民致富的好书记
郑加武是博里镇博里村党总支书记,2011年淮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平时关心群众疾苦,逢年过节总是买上礼品看望五保老人;村民李宝洋小孩上学困难,他主动捐款2000元;许明超儿子患白血病,他个人捐款1000元;杨丙江父亲遭车祸丧身,他主动捐款2000元;王三毛儿子患脑瘤需10多万元做手术,郑加武除自己捐款2.8万元外,还积极向社会募集捐款7万余元。他还用自己车辆亲自将患者送到省城医院找专家治疗,接小孩出院时,郑加武又掏出1.2万元为患者补缴齐欠费。作为村书记,他致力于带领农民致富。他先后帮助村民创办服装加工厂、木材加工厂,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帮助村民致富,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施春:淮安区骨髓捐献第一人
施春是车桥医院一名普通职工。2009年5月23日,他自愿参加了区红十字会组织的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0年9月3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相符合,后经过高分辨配型也相合。2011年7月25日顺利通过体检后,他就精心呵护自己的身体,为捐献做好准备。2011年8月10日施春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了四天动员剂注射,8月15日上午在采集室进行了4个多小时的干细胞采集,循环血量达到11000毫升,相当于全身的血液体外循环了两次,一共采集了150ML的造血干细胞,为一位从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送去了重生的希望,成为淮安区骨髓捐献第一人。
高毅:创办文化大院的退休老教师
高毅从区教育系统退休后,利用自家房屋自掏腰包在茭陵乡东高村创办了东高文化大院,作为本村儿童和村民学习娱乐场所。该文化大院有二间图书阅览室、一间藏书室、二间文体活动室、三间棋牌活动室、一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知心话吧。为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高毅老师购置了上万册图书、几十部影视作品,订阅了七十余种报纸杂志。还添置了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军棋、五子棋,二胡、笛子、葫芦丝、电子琴、洋鼓洋号、腰鼓、锣鼓等几十件娱乐器材。他还发起成立助奖教学基金会,筹集捐款,每年进行一次表彰活动,每次颁发奖金4000余元。
鲁一民:六年如一日帮助残疾同学
鲁一民现为淮安中学高三学生,他学习十分刻苦,各科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鲁一民从小立志读好书、做好人,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诺言,以此报答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养育与培育之恩。在家里,他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亲情其乐融融。对待邻里,他文明礼貌、与人为善,经常去看望以前的邻居老夫妇,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上初一以来,他从未间断过对一位残疾同学的帮助,接送这位同学,周末、节假日经常去陪他一起学习、聊天。在他帮助和鼓励下,这位同学不但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而且变得乐观阳光。
颜正明:奉献余热为家乡的老同志
颜正明退休后负责苏嘴镇关工委工作。近年来,他组织老同志到6所中小学进行以《法制宣传教育》、《周恩来童年时期的刻苦学习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义务宣讲,截至目前,累计讲课12场,1600多人次受到教育。为使特困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去梦想,他还积极与市直、区直、镇直机关及个体大户联系,为贫困学生争取社会资助。共累计争取社会捐款70.2万元,累计资助困难学生285人,其中大学生51名,高职中生65名,初中生89名,小学生80名。为了方便群众日常出行,他主动与韩加洪等6名老板联系,筹集资金15万元,铺设了1公里水泥路。他积极争取为健仪村疏浚中小沟22条,挖土方3.5万方,使原低洼地变成“高产田”,为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二、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事迹(6人):
孙森:为保护学生与多名歹徒作斗争
李炳祥:冒着严寒救助落水残疾人
陈廷良:勇抓两名偷狗窃贼
季步纵:多次见义勇为的好老师
季步纵2003年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法学系,后考取仇桥中学教师岗位。2009年10月一个下午,他发现几名形迹可疑人员撬门进入了博里食品站会计室,他和邻居田小兵立即上前制止,当场抓获2名犯罪分子并将其扭送公安机关。2010年3月,他在回家经过博里五支的路上,发现一名11岁左右小女孩骑电动车连人带车坠入五支河中。由于地处偏僻,他来不及多想立即跳入河中对其进行了救助,还和后来的路人一起帮她把电动车打捞上岸。原来小女孩是乘中午爷爷休息,偷偷学骑电动车才不慎连人带车坠入河中。闻讯赶来的村民史宝名紧握季步纵双手连声表示感激。
赵志永:不顾自身安危勇救落水男子
韩爱林:不顾重病身体勇救落水儿童
三、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事迹(6人):
刘会民:拾金不昧归还失主治病钱
朱金华:面对巨款不动心婉拒失主酬金
杨勇:致力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2002年,大学毕业的杨勇毅然回家乡施河创办了淮安市玉鹏教学用品有限公司,在经营中他注重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公司被评为中国“质量信誉双保障”企业、“质量服务信誉AAA品牌”、“全国教学食品设备行业用户满意单位”,淮安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企业”。诚信经营给他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1年,企业销售达8000多万元。120多名农民在他企业打工,他不仅带领他们致富,还引导他们要多学习、讲诚信,用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诚信的工作作风赢得客户的信任,形成了玉鹏良好的企业诚信文化氛围。作为淮安区优秀人大代表、施河镇陆河居委会党支支委,他每年都捐出30余万元用于施河镇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杨桐:拾金不昧的90后好少年
周观林:诚信创业回报社会
1994年8月,周观林创办了江苏康乃馨织造有限公司,经过多年诚信经营,“康乃馨”牌毛巾系列产品和“康乃馨”商标分别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公司先后获得“江苏省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江苏省质量奖”等多项殊荣。对待供应商,公司从未拖欠货款。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河南一家棉纱供应商流动资金短缺,康乃馨公司主动给予对方借款,解决了对方的燃眉之急。对待内部员工,公司建立了员工薪酬福利逐年增长、大病救助、困难慰问和联系帮扶等四项机制,累计吸收下岗职工200多名、退伍军人60多名。近五年来周观林及企业累计捐款捐物100多万元,资助100多名贫困大学生,个人多次获得“慈善大使”荣誉称号。
黄树生:拾金不昧18年的饭店老板
黄树生,54岁,平桥人,3岁因病右腿落下了终身残疾,但是他没有依靠政府,坚持自力更生,在家公路旁开了一家小饭店,靠勤劳致富、守法经营,生意红红火火。18年来,他在店里所捡到的钱物不计其数,小到手机、证卡,大到十几万的现金,均悉数归还失主。他曾捡到山东货车司机丢下的7.8万元现金和3部手机,捡到高沟酒厂车队的6万元巨款,捡到涟水县贩鸡商人的6000元现金,特别是2010年8月4日,他捡到镇江客商甘泽民丢在店里装有10万元现金的皮包,均原物归还失主。失主甘泽民由衷感叹:“平桥豆腐香,沁人肺腑;平桥人更美,拾金不昧,品德高尚。平桥不愧为运河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养育了朴实高尚的人。”
四、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事迹(6人):
孔庆卫:伸张正义的好律师
孔庆卫1988年走上律师岗位,现任江苏山阳律师事务所主任,2011被江苏司法厅表彰为“‘双促双助’先进个人”、“‘五五’普法先进个人”。工作中,他尽心竭力,依法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几年来,他承办2起涉外诉讼案件,办理7起宣告无罪或撤销起诉案件,承办30多起市区两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每年陪同区领导接待信访10多次,主动担任相关企业常年法律顾问,解决企业劳资纠纷,为企业保驾护航。他免费为农民工讨要工资,积极参与法律援助案件。每年义务解答法律咨询多达上千人次,为未成年人、死刑犯及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件以上。他热心公益事业,向贫困家庭、慈善总会捐款近万元。
吴洪村:群众爱戴的好村官
吴洪村是三堡乡副乡长、祁庄村党总支书记。他所在的村党总支连续六年被区委授予“先进党支部”,个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区“百佳村官”,2008年被评为市劳模。到2010年底他所在的祁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他自己创办的心海心拖鞋厂年可获利20万元,解决了20多人就业。在他领导和带动下,全村724户中,80%家庭都有致富项目,300多户搞起了水上运输,全村船舶总吨位突破50万吨。近年来,该村先后投入300万元为全村农户安装了自来水,铺设20里水泥路,新建大桥4座、泵站2座、涵闸30处,新建一幢500多平方米的村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帮助弱势群体、病灾户解决资金5万余元。
李桂华:30年坚守乡村医疗卫生事业
李桂华是施河镇王桥村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自19岁开始行医,到如今已是整整30年。30年来,他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为王桥、葛庄两村6000多名农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无偿为10多名五保老人送医送药,成为农民健康的“守护神”。由于农村医疗条件落后,看到农民缺医少药,他心急如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建起了两个省级示范卫生服务站,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2010年年底,李桂华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邵乃银:燃烧自己生命的新农村带头人
邵乃银是泾口镇蒋桥村原党总支书记。他36年如一日在村干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特别是在担任村支书岗位的20多年来,他以富民强村为己任,带领群众积极新上工业项目,创办村级创业点;加强中心村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使蒋桥村一直处于全区先进村行列。他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以来,邵乃银同志在患心脏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的情况下,仍长期坚持工作在一线,使蒋桥村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该村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57万元。2011年春,邵乃银同志积劳成疾,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金矿:潜心南闸民歌研究的非遗传承者
金矿是南闸镇文广站副站长、文联副主席,南闸民歌非遗项目主要传承人。三十多年来他坚持对南闸民歌挖掘、搜集、整理、推广、传承、研究工作,采集1000余首民歌歌词、100多种曲调,其中创作新民歌200余首,撰写民歌文学、民歌论文、民歌沿革史话、民歌故事、民歌人物等各类文本资料200余万字,发表各类作品近百万字,出版了《姐儿香儿》文学集,有作品在全国获一、二等奖和江苏省“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在他努力下,南闸民歌2009年被批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与江西电视台合作摄制的《南闸民歌》艺术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向全球200多个国家热播。
胡梅花:不怕苦累的环卫工人
胡梅花是区环卫处的一名清洁工,在她从事清扫保洁工作的十八个春秋里,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每天凌晨3点半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在我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她更是起早贪黑地工作。由于人员紧缺,她有时一天上三个班次,都不叫苦叫累。即使感冒发烧,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遇到扫帚难以清扫的地方,她就用手掏,直至把污物清除干净。渴了喝一口冷水,饿了啃一口馒头,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直到省创卫调研结束,她才肯请假半天看病,第二天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她的事迹被拍成了电视纪实片──《环卫工人的一天》,多次在省、市、区电视台播放。
五、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事迹(6人):
孙凤琴:爱心坚持唤醒植物人老伴
十年前,平桥镇农妇孙凤琴丈夫患脑溢血,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孙凤琴始终没有放弃,请求医生全力救治。其丈夫最终保住了性命,但是成了一个植物人。但是孙凤琴坚信“只要我付出努力,丈夫会出现奇迹的”。十年来她每天帮助丈夫翻身、捶背、揉捏、端接大小便、按时给他喂饭。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出院一年后,丈夫苏醒了,三年后,丈夫在她的架扶下能下地走动了。从此,她每天早晨4点多钟就架着丈夫进行锻炼。丈夫瘫痪后,为了生活,她开了一间烧饼店。由于过于劳累,不慎将自己的右手插入了搅面机,她惦记丈夫病情,只在医院住了三天,就带着受伤的手回家继续照顾丈夫,导致右手落下残疾。
陆台顺:不离不弃照料瘫痪妻子
陆台顺的妻子是泾口镇陈桥村的一名幼儿教师,不幸在1998年7月27日发生车祸被诊断为高位截瘫。作为一名丈夫,陆台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13年如一日悉心照顾高位截瘫的妻子,多次从死神手里夺回妻子的生命,打破了医院对其妻子生命持续不久的定论。他平均每天为妻子洗尿布达25块,每月人工排粪便8次,使用开塞露多达5000余支。陆台顺对妻子的不离不弃也鼓起妻子对生活的向往,她加入了残联组织,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同时,她将丈夫的这份爱传递下去,每天辅导村里的小学生学习,十多年来从不间断。她还开起了便利店,以成本价卖给村里的人,方便了大家的生活。
陈雪峰:久病床前有孝子
2001年,钦工镇农民陈雪峰的父亲陈建国被扬州苏北医院、省军区总医院等多家大医院确诊为尿毒症。为给父亲治病,作为唯一的儿子陈雪峰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救父亲。十年来,他负债累累,父亲患病6年的保守治疗、4年的血透,共计花掉医疗费用64万余元,并且仍在继续之中。父亲生病,不仅要给予生理上的医疗,更需要心灵上的安慰。十年的医疗花费已使家庭负债累累,陈雪峰没有畏难,他不仅在生活上给予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日三餐及时周到,早晚茶水照顾周全,经常帮助父亲洗澡擦身体,保持整洁卫生,而且每天抽出时间与父亲聊天谈心、宽慰父亲,使父亲保持良好愉快的心态。
周兆英:重病之身托起家庭重担
1993年,白马湖农场女职工周兆英丈夫在一次车祸中身体落下了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那时的周兆英上有老、下有小,但她没有退却,毅然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然而,屋漏偏遭连夜雨,十年前的一次检查,周兆英本人又被诊断患上了食管癌。当时公公因不能接受这一现实,又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加之婆婆常年患病,家庭和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她一个人的身上。内心坚强的周兆英并没有被病魔所压倒,在做完手术后她又操持起家庭的里里外外。令人感动的是,周兆英十几年如一日,不畏病魔,对待生活不卑不亢,对待亲人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和热心照料公婆、服侍丈夫,将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
钱正云:照顾瘫痪婆婆全家乐融融
淮城镇下关村二组姑娘钱正云高中毕业经人介绍与本村五组高尚荣结为夫妻后,政策内生育了两个儿子,均已成家,长子婚后育有一子,全家是一个九口人的和睦大家庭。钱正云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其婆婆王銮英,现年79岁,患有严重糖尿病、脑梗塞,卧床不起已有9年。她本人患有眩晕症,仍坚持每天给老人吃药喂饭、洗漱,为她洗脸、梳头,整理房间。还定期用轮椅推着婆婆去医院检查治疗,为婆婆买滋补营养品。虽然王銮英卧床九年,但身上没生一个褥疮。钱正云一有空就和婆婆拉家常聊天,千方百计使老人生活得幸福愉快。两个媳妇在钱正云的感染下,也传承了家庭尊老爱亲的优良传统,一家人相处的融洽和谐。
潘金花:照顾重病丈夫和婆婆不离不弃
溪河镇农妇潘金花的丈夫管洪林于2007年患尿毒症,当时为救丈夫,潘金花到处筹集医药费,还想将自己的肾换给丈夫。由于配对不成功、找不到肾源,丈夫只能血透治疗。丈夫因并发症引起失明,想一死了之,潘金花多方开导,使管洪林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为支付两个小孩的上学费用,潘金花一边服侍丈夫,一边在两家单位不分昼夜打工挣钱。祸不单行,婆婆庞汝珍又患脑溢血,潘金花除了照顾家里一老一小外,还要承担起家务重任,并且要种好自家的5亩责任田。因劳累和缺乏营养,她曾晕倒在田中。面对困境和家庭十多万元的债务,潘金花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家庭不抱不怨、对家人不离不弃。
- 上一篇:: 励志自强 学有所成 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