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培训材料之七:“三步走”计划助力班级凝聚力提升
淮安市楚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班主任培训材料之七 2019年5月13日
“三步走”计划助力班级凝聚力提升
班级凝聚力是衡量班级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管理和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班主任作为实现班级稳步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出实招、求实效,以班级建设推动学生素养发展,以班级发展驱动学校进阶。笔者以为,提升班级凝聚力,要按班级建设的规律办事,实施“三步走”计划;以认同教育为抓手,打牢凝聚力提升的认知基础;以交往教育为支撑,为凝聚力建设积累正能量;以成长共同体建设为载体,稳定和发展班级凝聚力。通过凝聚力建设提升班级管理质态,优化学生生命成长的场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认同教育为抓手,打牢凝聚力提升的认知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笔者认为,需求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典型表现就是认同需求。学生每到一个新班级,第一件大事就是认同新的教师、同学和集体,并在此过程中寻找自我认同。一般来说,人的需求欲望、人的主观能动性都会推动学生寻求班级认同,其结果不一定满足学生的期待。认同度低的学生一般会寻求调换班级甚至学校,如果不能调换成功,这些学生或者会陷入极端的个人奋斗,或者成为班级集体行动的反对派,或者自我沉沦。因此,通过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融人班集体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首要任务。没有集体认同就没有正常的班级管理,没有正常的班级管理就无法提升班级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班级建设工作就难以推进。
1.目标认同。
接手新班级伊始,班主任就要公布班级建设的目标,提出达成目标的若干可行方案,并征求学生意见和要求。同时,班主任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形成学生的学期、学年和学段的奋斗目标,在学生认可的情况下,将其作为班级文化的固定内容进行展示,为过程跟踪做好准备。这里的目标,不仅包括学习成绩,还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等多方面内容。
2.制度认同。
制度认同主要指学生认同班主任以制度为基础的班级管理方式。班主任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班级规章制度的草案,在各项正式、非正式的活动中向学生进行详细解释,征求意见;同时要和部分不太支持草案的学生进行个别沟通,以促成班规成为学生意志的最大公约数,寻求班规认同的群众基础,为班规的有效执行提供民意保障。
3.个人认同。
集体认同与个人认同是统一的。要想学生认同集体,就得集体认同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如何尊重和认同学生?班主任可以在新班组建后开展一次以学生互相认识、增进了解为主题的班会课;可以通过才艺展示、个人愿望表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推动学生在集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学生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打好认知基础。
认同教育的目的在于寻求全体师生心理上的最大公约数,在此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愿景,并以共同的愿景引领班集体的共同行动,这就构成凝聚力建设的首要内容。
二、以交往教育为支撑,为凝聚力提升积累正能量
凝聚力作为一种意识、一种认识,它的变化发展离不开行动和实践。因此,凝聚力的培养必须以行动来支撑。只有通过长期的累积,才能形成足够强大的凝聚力。笔者认为的行动,主要是指交往教育。班级管理中的交往教育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1.生生交往。
以笔者所从教的普通高中为例,由于生源情况不好,我们班上的学生与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相比,少了些自信,多了些自卑;在质量主导的办学理念下,学生学习负担重,生生交往的机会少,人际关系不太紧密,集体观念也不太强。因此,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以“强自信、重交往”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增强了,学生自然会阳光一些,学习的心理包袱轻一些,生生交往自然会增加一些。生生交往增强,互助学习就会增加,学习效果就会上升,班级凝聚力就会加强。这样,生生交往就进入了“交往——发展——交往”的良性循环状态。
“生生交往”还包括班干部与普通学生的交往。这不同于一般学生的交往,因为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在普通学生面前,班干部就多了一个角色,身份的变化有时不免导致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产生矛盾。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做个有心人,及时关注班干部的言行,密切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
2.师生交往。
个别教师有这样的错误观念:教师只有教书的责任,没有教育的责任。“重教学轻教育”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教师实现成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让学生“亲其师”,其重要抓手就是通过师生交往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往外,班级活动也是师生交往的重要平台,特别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今天,活动开展离不开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的参与和指导。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要以较高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以自身良好的形象、进取的状态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教师教育的责任落到实处。
三、以成长共同体建设为载体,维系和稳定班级凝聚力
发展班级凝聚力的落脚点是学生素养的提升,如果学生不能收获自身的发展,那么也就很难认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些内容。而学生凝聚力提升的直接推动力就是班级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成长共同体。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笔者一直在进行成长共同体建设研究,并通过以下体现凝聚力的指标来评价班级共同体建设的效果,包括互助学习认可度和效度、学生参与度、个性包容度、学生兴趣爱好成长度、班级综合实力提升度、集体荣誉感、个人获得感等。笔者曾经在班级建设度的专项调研中把常态的班级管理与共同体建设的班级管理进行比较。高一年级各班级平均学生数为51人,笔者重点剖析了两个班级:A班和B班。A班级共有38人,B班级共有56人。以运动会为例,在学校运动会上,人数少的A班获得年级团体总分第一名,而B班在年级15个班中位列第14名。这两个班级都没有体育特长生,区别在于A班38人中的30人参加了运动会,B班56人中只有18人参加了运动会。经过了解,笔者发现,不是B班班主任没有做动员工作,也不是A班班主任工作更加尽力,而是B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运动会。经过进一步调查,笔者发现A班班主任在学习日本佐藤学的成长共同体理念并在班级进行初步尝试——他从班级认同教育做起,推进学习互助小组建设,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运动会召开前,A班班主任动员工作到位,学生积极参与,报名人数达到学校报名的上限30人。其他8个学生是经过协商才放弃参加比赛的机会,“转岗”为运动会服务员,但是他们的服务工作非常到位。就这样,A班在运动会上实现了人人得分,最终总分领先。这就是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效果,也是学生凝聚力增强的结果。事实上,A班的进步不只表现在运动会上,他们在学习成绩总体进位、个性包容度、学生兴趣爱好成长度、班级综合实力提升度等指标上表现俱佳,以至于到高二年级选科分班时,有学生甚至建议学校不要拆分A班级,保留现有建制,学生高考选科选择同一类型。而作为班主任,我们都已经通过A班的发展结果认识到成长共同体建设的作用,决定在新学年全面推进共同体建设,期待取得班级建设质态的全面发展。
班级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凝聚力建设。以凝聚力发展推动班级建设的全面提升,进而推动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理应成为所有班主任的研究内容之一。
淮安市楚州中学政教处
1
- 上一篇:: 我校召开五月份班主任工作培训会
- 下一篇:: 我校召开学生养成教育经验交流暨安全工作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