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
开国大将粟裕戎马一生,导演了一幕幕摧枯拉朽、气吞山河的战争史剧: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以及他参与指挥的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是其卓越军事才能与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粟裕不仅在军事指挥上享有盛誉,而且在对待个人得失荣辱上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的故事,就被传为美谈。
一让司令员
这期间,在东北,刘少奇经请示毛泽东后决定“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力量”,并成立了以彭真为首的东北局;在华中,他又在10月8日批准了华中局的建议,“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
同时,刘少奇还决定让年长粟裕九岁,曾参与组织福建西部农民暴动,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老资格领导人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华中军区管辖原来新四军的区域,与陈毅任司令员的山东军区平级,刘少奇此举,无疑是对粟裕相当的信任与重用。
但“有古名将风”的粟裕认为,由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更有利于工作和团结,因此向华中局建议,改任自己为副职,张鼎丞为正职。
在华中局未同意的情况下,粟裕直接致电中共中央,陈述自己这一建议和理由。
刘少奇接到电报后,认为粟裕担任正职是适当的,也依然坚持原来的决定。
当天深夜,粟裕第二次致电中共中央,重申自己的理由,恳切地说:“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
粟裕的诚意终于被刘少奇理解了:他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出于华中军区领导上层团结考虑,愿意在张鼎丞领导下,不折不扣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
刘少奇深为粟裕不计个人名利的公心与谦让品格而感动,接电后进行了慎重研究,最后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但同时决定在华中军区组建野战军,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负责前方打仗事宜。决定之后,刘少奇亲自起草了回电,并于29日复电:同意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并兼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二让司令员
1948年4月底,在城南庄举行中央书记处会议,这是部署夺取全国胜利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在毛泽东“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组织性”的三条方针指导下进行的。会议还讨论了“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与此同时,中央还采取了一项重要组织措施,决定调华野司令兼政委陈毅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粟裕挑起华野的重担。5月,粟裕知道中央决定后,非常着急,他深感华野全盘工作的责任重大,有陈毅主持全局,他才能集中精力搞好战役指挥。因此,他再三请求中央陈毅仍回华野。当他知道中央已经作出了决定后,于是提出了最后的请求:陈毅在华野的司令兼政委职务继续保留。最后,中央同意了粟裕的建议,“陈毅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并又任命粟裕为华野副政委。从此以后,粟裕就以华野代司令和代政委职务,担负起领导和指挥的重任。
粟裕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中央提出建议,我认为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谦逊。他是基于从全国革命大局出发,从革命全局利益考虑,也是他一贯的大公无私、品德高尚的集中表现。
三让元帅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军之首。粟裕是战功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赞赏,也为许多中外人士所倾倒。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军队高级将领军衔问题,在谈到粟裕军衔时,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他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授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了元帅衔,比起那些要争要闹军衔的人,强千倍么。”周恩来接着说:粟裕二让司令又让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妥当的。毛泽东又补充说: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粟裕大将的“三让”,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境界和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粟裕大将的这句肺腑之言,正是他高风亮节、胸怀宽阔的精神写照。
粟裕的谦让,是从党的事业发展出发,是从革命全局利益出发,是从团结军队和内部关系出发,展示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的美德,为全党全军树立了光辉榜样。
- 上一篇:: 看德量才 不拘一格
- 下一篇::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