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银行发行纸币始末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先后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五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内分苏北、苏中、苏南、准南、淮北、皖江、鄂豫、浙东等8个战略区。为了保障抗战供给,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经过积极筹备,相继成立了江淮银行、准南银行、淮海地方银行、盐阜银行、淮北地方银号、豫鄂边区建设银行、惠农银行、江南银行、大江银行和浙东银行,先后发行了地方货币。
从1944年起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战略区逐渐连成一片;苏南、皖中、浙东、鄂豫皖等地区也打破了被分割的局面。整个华中解放区需要统一的货币,这已成为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945年初,华中财委开始进行统一华中货币的筹备工作。8月新四军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在盱眙县张公铺召开大会,会上宣布了《华中银行成立通告》和《华中银行发行华中币通告》。两通告均以行长陈穆、副行长徐寒雪的名义发布。《华中银行发行华中币通告》全文为:“本行为供应新克服城市流通货币之需要,特发行拾圆券一种,正面红色花纹,风景为耕纺锯木图,反面为虎黄波浪底纹、黑色花纹及花边。此券在我新四军所到之华中解放区内一律通用。”
为使华中币成为华中解放区统一的本位币,华中银行根据华中财委的指示精神,制订和实施了币制工作措施。发行华中币,确立以华中币为计价单位;停用和收回流通券;限期收兑地方币,统一使用华中币。
华中币发行初期,华中地区新四军各部正在对日寇进行大反攻,在运河沿线、沿江地区及新解放城镇首先流通使用华中币,以后逐渐流向城镇周围的农村;在老解放区的中心地区贯彻执行华中币与地方币等价流通政策,使华中币流通区域迅速扩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大批新解放的城镇市场上,还有大量伪币。陇海铁路以南是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伪中储券,以北是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伪联银券。为巩固政权,稳定经济秩序,维护新解放城镇居民的利益,华中银行决定:千元以下的伪币,暂准按其汇兑市价流通,五千元以上的伪币不准流通。国民政府发行的中、中、交、农四大行法币,在新解放城市中暂准流通,但不准流入老解放区。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向全国各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宿北战役后,华中野战军主力撤往山东境内,与山东野战军会师,组成华东野战军,开展了更大规模的运动战。12月,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及所属机关均北移山东,华中银行总行随同撤往山东。
1947年1月底,华中银行及华中印钞厂的北撤人员全部进入山东境内后,和北海银行联合办公。4月1日,华中银行总行与北海银行总行在组织机构上统一合并,并在名义上仍然保留两个银行名义,分别处理两行业务。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北撤山东的原华中银行和华中印钞厂的部分人员返回华中复建机构,开展工作。11月,华中银行总行正式恢复。1948年1月,华中印钞厂开始正式印刷华中币。由于华中解放区日益扩大,华中币的生产始终跟不上需要,为此,由北海印钞厂在山东代印了大量的华中币,以应急需。9月,中央军委准备发起淮海战役,华中银行总行迁往淮阴,增发华中币供应前方各项开支。华中银行支援淮海战役经费数百亿元,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为了支援渡江战役,1949年2月下旬,华中银行总行从淮阴移驻泰州。渡江战役庞大的军需供应、支前经费全靠增发货币解决。华中银行及时拨付各项经费,保证完成了支援前线的任务。过江以后,华中币仍由苏北和山东运往江南新解放地区,支援部队继续向南进军。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华北与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地区间贸易联系、物资交流日益扩展,迫切需要实行解放区的货币统一。从11月15日开始,华中币与北海币宣布等价流通。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宣告成立,并于同日开始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人民币。华中解放区和其他解放区一样,货币开始有步骤地走向统一。1949年6月,各地华中银行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1950年1月,华中币停止流通,全部以人民币1:100的比价兑收。(徐世昌《收藏》2007年第12期)
- 上一篇:: 中共中央拟由延安迁往“两淮”的考证
- 下一篇:: 日本战犯铃木启久笔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