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楚州中学官方网站!
特色建设报告

桃李欲放花千树
东风吹来满眼春

淮安市淮安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壮丽东南第一州”和“中国运河之都”的美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开国总理周恩来、兴汉三杰之一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代瘟病医学家吴鞠通等等众多千古伟才,都诞生或发轫于此。

淮安市楚州中学就坐落于这座“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古城之中。自1957年创办以来,学校始终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近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的合格新生,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坚实的劳动后备力量。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和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需求的兴起,注重特色建设,打破“同质化、趋同化”办学局面,已经成为提升普通高中品质、发展普通高中内涵的必由之路。我校立足办学传统和地域优势,充分挖掘独具魅力的地方教育资源,将“周恩来精神、《西游记》文化、大运河文化”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在汲取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提炼出以“关爱、创新、开放”为主题的校园主题文化,并以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谱写出一部激越辉煌的教育诗篇。

一、打造红色德育品牌

周恩来同志是20世纪的杰出伟人之一,他的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谦虚谨慎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淮安市是周恩来同志的故乡,将周恩来精神在故乡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成为了全体淮安教育人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在淮安市教育局提出的“以恩来精神育人、以恩来精神办学”总体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我校充分挖掘周恩来精神这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以伟人精神为内核,整合区域“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等特有德育资源,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育人目标,提出以周恩来精神中的“无私、大爱”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倾力打造以“关爱”为主题的红色德育品牌,努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营造广大师生爱国爱家、爱校爱学、爱人爱己的和谐人文氛围。

(一)以校内“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为平台,打造红色德育基地

19451025,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在淮安成立,统一领导华中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余万的73个市县党政军工作。华中地区党政军机构建立后,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在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巩固政权建设、推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鹅钱乡土地改革”等诸多光辉成就。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正位于楚州中学南校区校园内,并于19855月被公布为淮安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79月被公布为淮阴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4月被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1024,在华中分局旧址基础上建起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正式建成开馆。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解放战争爆发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我党、我军在华中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一处重要革命旧址与实物见证,也是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依据《楚州中学“红色德育”特色创建规划》,我校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成立研究团队,围绕“关爱”主题,从华中分局革命史实中挖掘内涵;重视学科教学与红色德育结合,组织教师开发红色校本教材;科学制定《楚州中学“红色德育”课程基地活动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德育成效显著。

第一,挖掘德育内涵。我校“红色德育”研究团队精心搜集、研究史料,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华中分局革命史实中的革命精神,并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赋予其新内涵。如从中国共产党为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挖掘共产党人的“大爱”精神,教育学生要以赤子之心、忧世之情及博爱之忱对国家、社会、民族负责和奉献;从粟裕将军“三让贤三不怕”(“两让司令一让元帅”、“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痛”)所体现的高风亮节中,挖掘革命先辈的谦逊低调、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要谦虚做事、低调做人,在困难面前不怕吃苦、不怕挫折,始终坚持必胜信念;从华中分局领导的“苏中七战七捷”和“鹅钱乡土改”中,挖掘我党我军的改革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高中生。

第二,开发校本教材。近几年来,我校共承担了2个国家级课题、6个省级课题、11个市级课题和24个区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开发和实施了内容覆盖培育乡土情怀、提高学科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学科教学难点、强化体育美育教学等在内的68套校本教材,已经锻造出一支研究性与实践性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红色德育”特色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后,我校积极组织教师深入开展红色德育的校本教学研究,在充分挖掘华中分局革命精神并赋予其时代新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成功开发出《华中分局在淮安》、《华中分局在淮安革命历程》等系列红色校本教材。努力从成立背景、民主建设、经济民生、苏中战役、文教卫事业发展、伟人生平等六个方面,对华中分局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行解构,分专题组织学生探究、研讨、学习实践,教育成果获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同时,我校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的德育意识,要求教师在传统学科教学中,也能紧抓教材与红色德育的结合点,主动、积极、巧妙地将革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

第三,注重活动实践。依据《楚州中学“红色德育”课程基地活动方案》,我校扎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开展“读红色书籍、看红色影片、唱红色歌曲”活动,在班级设置“党史学习角”,组织开展以“从华中分局革命精神谈爱国主义”的国旗下讲话,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广播站等德育阵地转载新四军英雄事迹,组织开展华中分局革命精神主题班会和主题板报评比,组织革命传统知识竞答和红色征文比赛,邀请粟裕大将秘书鞠开、革命老前辈戴清、离休教干余鸿鲁等来校开设革命精神教育专题讲座等。同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支持,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自主设计、精心打造了包含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网上纪念馆(http://www.haczzx.com/hzfj/子网站在内的红色德育(http://www.haczzx.com/hsdy/电子网络平台,助推红色德育阵地建设。我校自主设计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网上纪念馆”子网站,分为“分局简介”、“新闻动态”、“史海钩沉”、“展馆介绍”、“伟人生平”、“学术研究”、“敬献鲜花”等七个版块。“展馆介绍”版块介绍了华中分局中楼的四个展厅、东楼陈列室和北楼生活区旧址,详细展示了当年华中军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过程中的大量实物和照片;“伟人生平”版块则系统介绍了华中分局的领导人——包括书记、副书记、常委、委员、部长等在内的26位伟人的生平事迹。“红色德育”电子网络平台的搭建,为我校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便捷的互动渠道,获得社会积极评价。                                                                                                                                                                                                                                                                                                                                                                                                                                                                                                                                                                                                                                                                                                                                                                                                                                                                                                                                                              

201312月,我校申报“江苏省红色德育课程基地”得到省教育厅批准。红色德育课程基地的成功创建,为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全市“周恩来班创建”项目建设为载体,经典红色德育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048号、〔200416文件精神和淮安市委关于“学习周恩来精神,建好周恩来家乡”的要求,2006年,淮安市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周恩来故乡独特的教育资源,以“学习伟人周恩来,培养淮安新一代”为目标,广泛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并提出“让周恩来精神之花在教育系统满园绽放,让‘周恩来班’的旗帜在每一所学校高高飘扬,让周恩来精神在淮安100万师生中广为传颂,让周恩来精神在淮安世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宏伟工作目标!

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精心制定创建标准,扎实开展特色活动,把“周恩来班”创建作为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激励和引导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第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周恩来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积极做好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创建工作的考核验收与总结,校级“周恩来班”的评比、命名和表彰等工作。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第二,精心制定创建标准。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市、县(区)、校三级创建标准中的校级标准由各校自行制定。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办学实际,按照“知、学、行”有机统一的原则,制定了包含“机制建设、创建氛围、特色活动、工作成效”四项考评指标和“学生了解周恩来生平事迹、丰功伟绩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性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环保意识强”、“学生模范遵守校纪校规”等八条具体标准的《楚州中学“周恩来班”创建考核验收标准》,并向全体学生提出“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勤劳俭朴、严于律己;团结互助,勇于实践”的五条具体要求,切实规范工作程序,积极提高活动实效,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第三,扎实开展特色活动。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围绕“知周学周行周”这条德育主线,结合学校、学生德育工作需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如在3月份“周恩来精神学习宣传月”中,组织学生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组织学生观看《周恩来》、《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历史纪录片以及周恩来逝世时的影像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周恩来图片展,组织学生参加周恩来诗歌赏析、诗歌朗诵会,组织举办“学习少年周恩来,报效祖国立大志”征文比赛,组织召开“缅怀总理,学习总理”、“永远爱国心,百年故乡情”主题班会以及在班级设置“周恩来书籍图书角”、组织专题板报评比活动等等。同时,在扎实开展“周恩来精神学习宣传月”活动的基础上,我校创新活动载体,将“周恩来班”创建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进入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进入社区宣传环保、走上街道协助管理交通等等,以实实在在的公益行动践行周恩来伟大精神。

“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使我校班级管理规范有序,学生举止文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蔚然成风。创建工作也得到了家长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有多个班级被评为市、区两级“周恩来班”,多名班主任获评先进个人,学校被表彰为“淮安市创建‘周恩来班’工作先进学校”,相关工作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以区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动”为纽带, 延伸红色德育影响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创建的党政军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和华中军区所在地。作为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淮安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为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校一方面加强校内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这一红色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另一方面多方筹划与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等基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动”,力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各馆特色与优势,共同开展多角度、多形式、多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活动。

第一,加强对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的管理和利用。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科学制定活动计划,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同时,通过招聘引进、校内培训等渠道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一名播音主持专业教师为主、多名语文教师为辅的能胜任讲解工作的讲解员队伍。第二,积极筹划实现区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动”。淮安有着129处革命遗址和包括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等在内的3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充分整合区域德育资源,多角度、多形式、多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活动,旧址纪念馆开馆伊始,我校就积极谋划与区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多馆联动。201212月,经过多方协商同意,我校与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车桥战役纪念馆等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动”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基地共同拟定活动计划,先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活动。如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或特定教育主题,组织学生到各基地参观、瞻仰;利用基地开展党、团组织活动;把基地有关的历史事件、英烈事迹编入党课、团课和学校的校本教材,贯穿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依托各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参与各基地的史料、学术研究;邀请、接待社会群体、政府机构和兄弟学校来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等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动”项目的实施,让我校红色德育走出了校门,有效延伸了校园文化,极大拓展了红色德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品牌象征着教育的品质和形象,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办学特色和社会认同。我校以周恩来精神中的“无私、大爱”为核心、以“关爱”为主题的红色德育品牌,已然成为了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和鲜活生命力!

二、打造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新模式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西游记》就以其完整严谨的故事情节、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蕴含的反抗进取、科学创新精神,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淮安市淮安区作为《西游记》作者的出生地,《西游记》文化的研究及其相关产业一直蓬勃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我校结合新课改理念和办学实际,自主提出以教育的视角从《西游记》独特的题材、内容、表现方式和文化观念中汲取营养,将《西游记》文化中的“科学创新精神”作为教改工作的核心理念,全力打造以“创新”为主题的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大力强化学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实践功能

第一,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自探互教”是指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和互助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个人或小组展示为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具体而言,自探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努力解决问题;互教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角色互换,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即知即传。课堂结构涵括目标驱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质疑点拨、总结反思六个基本模块,将学生的自学、训练、交流、归纳与教师的设疑、组织、指导、评价两条教学主线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程序中,教师设计问题形成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练一练、议一议”,从课本、资料、实验以及与同学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进行点拔、指导和评价。“自探互教”课堂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自身对各种知识的理解,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启迪学生心智成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和锻造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

第二,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包含了“师生关系平等性与合作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社会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发展性”三方面主要特征。“师生关系平等性与合作性”是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认,师生关系转化为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社会性”是指课堂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和探索研究,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师教生、生教生,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学习既是一种“自主学习”即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问题,也是一种“社会学习”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有效的社会性互动。“学习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包含教师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多样,包括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外延拓展,不仅强调关注学生发展的现状,更加注重学生发展趋势和潜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三,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功能。“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功能包括“强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建立多向有效的课堂交往途径”和“鼓励学生多层次间的动态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将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课堂教学中心由“教”转到“学”,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究者、认识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自学的一个过程。“自探互教”课堂模式,力求建立课堂多向交往途径,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注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教材的对话,通过交流对话实现多边互动,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交流对话,达成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也促成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自探互教”模式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教学生学,不会的学生主动向会的学生请教,充分相信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推动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的配套策略、措施

第一,编印制度、手册,规范教学流程。为进一步推广“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我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印制度、手册,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教学研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规范教学流程。备课方面,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先编印导学案再组织课堂教学,一课一案。上课方面,要求教师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努力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化者和引领者,组织学生在课前自学基础上互教互学,并采用分组结对的方式,解决导学案中的疑难问题。作业方面,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布置适量作业,内容主要为导学案、复习题或综合练,物理、化学、生物要布置一定的实验作业。辅导方面,要求组织学生搞好“疑难问题周周清”,并采取逐级负责制:任课老师“清”课代表,课代表“清”小组长,小组长“清”帮扶对子中的帮扶者,帮扶者“清”被帮扶者。教研方面,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坚持写教学反思,在研究和感悟中不断解决问题,提高素质。

第二,明确学案框架,细化教学要求。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课堂上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是否能顺利开展,配套学案编写是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细化教学要求,我校制定了《楚州中学学案编写和使用要求》,明确了学案的具体框架和编写重点。如学案一般应包含如下内容: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预设重难点;知识链接,把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为学习活动铺路搭桥;学法指导,提示读书、思考、审题、解题、实验的基本方法;思考练习,根据内容要点化、要点问题化、问题层级化的原则,设计一组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课程内容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独立完成;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对规律性的东西进行书面总结,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书面反思,务求一课一得。同时实施学案编写备课组长负责制,要求:开学前三天备课组长定好教学计划,落实每节课主备人;主备人提早两周设计学案,提早一周研讨修订,提早两天将印好的导学案分发给任课老师,并及时将上周导学案修订稿及下周导学案电子文档发送至教务处信箱和各学科组组长信箱。

第三,改革评价模式,助推师生成长。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来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亦然。实施“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我校积极探索“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导向,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机制改革,先后制定、完善了《楚州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楚州中学学生学分认定方案》、《淮安市楚州中学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较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有力促进了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为考察课程目标达成度,我校围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环节,通过听课调研、问卷调查、质量分析等形式,定期对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估,不断调整新课程实施的策略与重点。为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可持续的发展,我校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六个方面,合理搭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任课老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学校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真正让学生学会约束自我和尊重他人。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能,我校积极探索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家长、学生和同行认可”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常规督导相结合、学期考评、评教评学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校“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创设过程中,先由一个学科试验,后到一个年级实施,再到全校推广,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成绩显著,在全区、全市乃至省内都产生积极辐射和影响,先后有徐州、宿迁、连云港等十多个市县级教育代表团来我校参观学习。2010年,我校面向全省举行“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观摩课活动,向来自南京、扬州、连云港等地的300多名专家和优秀教师代表,展示了27个班级、9个学科的公开课,受到了与会者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自探互教”课堂模式及其研究先后被评为“淮安区‘十佳’特色亮点工作”、“淮安市十大课堂教学模式”、“江苏省首届精品课题”、“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也符合我校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目前,我校超过90%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并先后有四人在全国优课评比中分获一、二等奖,三人在省优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230人次在区级以上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师大陈玉琨教授说办学特色是一定教育理念的反映,且必须在教育价值的选择(主观性)与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客观性)之间达成统一。我校深刻体会走特色化办学之路的艰难,但也深刻理解特色化办学的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积淀,我校的办学特色建设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校将继续探索办学特色建设的新途径,制定新措施,进一步打造好“红色德育”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两块品牌,为把我校建成为一所“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管理机制优化,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品位高雅,成为市内一流、省内有影响的四星级高中”而不懈奋斗!

版权所有:淮安市楚州中学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4015153号-1

地址: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6号    电话:0517-80826868  邮编:223200    技术支持:北京乾坤三人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17号

总访问量:1797744     今日访问:132    日均访问:595